短視頻平臺正成為青年創作者實現職業夢想的重要舞臺。數據顯示,已有超過兩萬名青年創作者在抖音深耕內容創作,平臺優質內容呈現爆發式增長——過去一年,優質內容播放量同比增長160%,播放時長增長220%,其中游戲、二次元、人文社科等17個垂直領域的優質內容播放時長實現翻倍。為進一步扶持青年創作,抖音近期推出“青年創作者成長計劃”“創作階梯計劃”“AI創作浪潮計劃”等系列舉措,其中“青創計劃”由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發展中心指導,覆蓋全國百所高校,投入超百億流量資源。
該計劃圍繞創作課程、流量扶持、商業變現、創作舞臺、線下社區五大板塊,為青年創作者提供全周期服務。預計到2026年底,將覆蓋50萬名青年創作者。數據顯示,85%的萬粉以上青年創作者選擇抖音作為創作起點,他們通過更具質感的視覺表達、更豐富的技術運用和更強的情感共鳴,推動平臺內容生態持續升級。與此同時,AI技術的普及為創作帶來新機遇——近半年,抖音平臺AI創作稿件量增長91%,技術賦能與人文表達正形成良性互動。
在眾多青年創作者中,郝家豁團隊以“語文課本還原”系列視頻引發關注。該團隊將《狼牙山五壯士》《少年閏土》等經典課文搬上熒幕,通過服化道還原、歷史背景延伸和情感共鳴設計,讓觀眾重溫語文學習記憶的同時,深入理解課文內涵。團隊創始人表示,創作靈感源于對《典籍里的中國》的喜愛:“當看到晦澀的詩詞通過舞臺劇變得生動,我意識到語文課文也可以這樣呈現。”盡管初期面臨資金緊張、拍攝經驗不足等困難,首條作品《孔乙己》幾乎耗盡預算,但播放數據的積極反饋和觀眾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堅持下來。第二條作品《豐碑》講述紅軍過雪山的故事,收到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廣泛好評,一位老師反饋:“班上后進生看視頻后落淚,表示要好好學習。”
另一位創作者北范南調以“東北菜外賣員”身份記錄生活。他的視頻記錄從東北到杭州為朋友送家鄉菜的過程,20多斤的保溫箱里裝滿餃子、蠶蛹、燒雞等美食,更承載著“拎不動的想念”。一次,他與阿姨從早市忙碌到下午,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肴,拍照發給朋友后,阿姨突然落淚——這淚水包含著父母對孩子的牽掛,也蘊含著幸福的成就感。北范南調說,朋友們吃到家鄉菜后會傾訴在外的不易,這讓他意識到:“很多人需要這頓飯的溫暖,也需要有人傾聽他們的故事。”他的視頻充滿人情味,展現著美食背后的情感聯結。
業界人士指出,無論未來從事何種職業,共情能力、敘事技巧、視覺表達等創作軟實力已成為青年成長的重要素養。從翻拍語文課本到動畫創作,從美食記錄到AI技術應用,青年創作者正以多樣化方式表達自我,短視頻平臺則為他們提供了實現職業價值的廣闊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