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近日披露,杭州銅師傅文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銅師傅”)已正式提交上市申請,招銀國際擔任獨家保薦人。這家以銅質文創產品為核心的企業,憑借35%的市場份額(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度報告),成為中國銅質文創工藝品領域的領軍者。其背后不僅有小米、順為資本等知名機構的支持,更因創始人對傳統工藝的堅守與創新,在細分賽道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
銅師傅的崛起始于創始人俞光與弟弟俞清的藝術與實業結合。上世紀90年代,俞光在紹興市中等專業學校工藝美術班學習,對傳統工藝產生濃厚興趣;俞清則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具備扎實的專業設計能力。兄弟二人畢業后先在衛浴行業積累經驗,后因發現銅材質在文創領域的獨特價值——既保留金屬的厚重感,又比金銀更具價格優勢,適合打造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的產品,于2013年創立銅師傅,專注銅質文創開發。
經過十余年發展,銅師傅的產品線已覆蓋四大類別:核心的銅質文創產品,以及延伸的塑膠潮玩、銀質文創和黃金文創。在產品創新上,公司通過“自研+授權”模式實現傳統與潮流的融合。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自研IP SKU新增數量分別為407款、350款、528款及174款,涵蓋“傳統文化系列”“口彩吉祥系列”“神話民俗系列”等原創IP,同時與《功夫熊貓》《復仇者聯盟》《變形金剛》等全球知名IP合作推出角色擺件,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財務數據顯示,銅師傅的經營狀況持續向好。2022年至2024年,營業收入從5.03億元增長至5.71億元,2025年上半年已達3.08億元,接近2024年全年的54%;毛利率從32.2%提升至35.4%,2025年上半年維持在35.1%的高位;凈利潤在2023年短暫調整后,2024年反彈至7898.2萬元。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線上原生”企業,銅師傅的線上銷售收入占比始終保持在75%以上,但在線客單價從2022年的958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56元,反映出其在拓展大眾市場與維持高端定位之間的平衡挑戰。
銅師傅的發展離不開外部資本的支持,尤其是小米系的深度參與。創始人俞光曾公開表示自己是雷軍的“粉絲”,對小米的“性價比”和“用戶思維”高度認同。2017年,銅師傅完成1.1億元A輪融資,由順為資本與小米集團領投;2018年B輪融資中,兩家機構繼續追加投資,總融資額達3.1億元。截至招股書披露,小米控股的天津金米持有銅師傅9.56%股份,位列第三大股東;順為資本持股13.39%,為第二大股東;俞光以26.27%的持股比例保持單一最大股東地位。凱輝中小企業基金、國中基金、央視基金等機構也在股東名單中,形成多元化資本支撐。小米不僅為銅師傅提供資金,更在渠道拓展、供應鏈管理和消費趨勢把握上給予助力,而銅師傅也豐富了小米在文創賽道的布局。
盡管銅師傅在銅質文創領域占據領先地位,但“小眾”標簽仍是其發展的主要挑戰。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4年中國銅質文創工藝品市場規模僅15.76億元,預計到2029年增長至22.82億元,復合年增長率7.7%,市場容量相對有限。公司業務高度依賴銅質文創產品,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該品類收入占比均超過94%,盡管嘗試拓展塑膠潮玩、銀質及黃金文創產品,但目前貢獻有限,多元化戰略進展緩慢。
在更廣泛的潮玩市場中,銅師傅面臨的競爭更為激烈。泡泡瑪特、布魯可等企業已成功上市,卡游、52TOYS、TOPTOY等也在沖刺IPO,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與這些以塑膠潮玩為主、客群更廣泛的企業相比,銅師傅的銅質產品因重量和價格因素,客群滲透難度更大。此前,銅師傅曾于2022年籌備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最終于2024年9月終止合作,此次轉戰港股,或因港股包容度更高,且擁有更廣泛的國際投資者基礎。
成本壓力也是銅師傅需要應對的問題。其成本核心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銅及相關原材料價格波動,銅價受宏觀經濟和供需關系影響較大,直接傳導至生產成本;二是熟練工人薪酬上漲,據統計,2020年以來熟練工人平均年收入持續走高,預計2029年將達到15.8萬元,而銅質文創產品對手工工藝依賴度較高,人工成本上升將進一步擠壓利潤空間。
為突破小眾賽道的天花板,銅師傅計劃在“IP價值深化”與“品類邊界拓展”上發力。一方面,進一步挖掘傳統文化IP的深度,例如與博物館、非遺機構合作推出“文物新生”系列,提升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擴大全球頂級IP的合作范圍,借助IP流量觸達更廣泛消費群體,緩解客單價下滑壓力。若能成功上市,銅師傅將獲得更充足的資金支持,用于技術研發、IP儲備與市場擴張,為投資者提供文創細分賽道的新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