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公司OpenAI與媒體機構《紐約時報》之間圍繞用戶隱私數據展開了一場法律爭議。《紐約時報》向OpenAI提出正式要求,希望獲取兩千萬條ChatGPT用戶的私人對話記錄,此舉立即引發了隱私保護領域的廣泛關注。
針對這一要求,OpenAI迅速向法院提交駁回申請,明確表示拒絕配合。公司在聲明中強調,《紐約時報》的請求不僅違背了基本的安全常識,更嚴重忽視了用戶隱私保護的核心原則。OpenAI指出,若被迫執行該要求,公司將不得不交出大量與《紐約時報》無關的、涉及用戶個人隱私的敏感信息,這將對用戶權益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據內部人士透露,《紐約時報》的真正動機在于通過分析用戶聊天記錄,尋找繞過其付費訂閱機制的方法,以實現免費獲取付費內容。OpenAI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認為這種行為既缺乏合理性,也違背了媒體行業應有的職業道德標準。公司重申,保護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是其首要責任,絕不會因外部壓力而妥協。
這并非《紐約時報》首次對OpenAI提出類似要求。此前,該媒體曾要求OpenAI取消用戶刪除聊天記錄的權利,并試圖獲取高達14億條的用戶對話數據。然而,這些請求均被OpenAI以保護用戶隱私為由明確拒絕。此次爭議再次凸顯了媒體機構與科技公司在數據使用邊界上的分歧。
為進一步強化用戶隱私保護,OpenAI宣布正在研發一項全新的用戶端加密功能。該功能啟用后,用戶的聊天記錄將實現端到端加密,確保包括OpenAI在內的任何第三方都無法查看或獲取這些數據。同時,公司還將部署自動化安全監測系統,實時識別潛在風險,并在用戶面臨生命安全或網絡威脅等緊急情況時,由經過嚴格篩選的專項團隊介入處理。
法律專家指出,此案的判決結果將對全球科技企業的數據保護實踐產生深遠影響。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用戶隱私與數據安全的邊界問題正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OpenAI與《紐約時報》的這場爭議,或將推動相關法律框架的完善與行業標準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