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創新藥市場因BD交易(生物醫藥授權交易)的頻繁發生而迎來新一輪行情。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跨國藥企(MNC)在補充研發管線、應對市場競爭壓力時的迫切需求。相較于國內創新藥企業的活躍表現,多家全球頭部藥企的市場表現卻陷入低迷,引發行業對未來競爭格局的深度關注。
強生、輝瑞、諾和諾德等國際藥企巨頭近期股價持續承壓。以諾和諾德為例,這家因減肥藥司美格魯肽(Wegovy)而聲名鵲起的丹麥藥企,過去一年多股價跌幅超過65%,市值大幅縮水。類似情況也出現在默沙東、輝瑞等企業身上,其核心產品對業績的支撐作用正逐漸弱化。市場分析指出,當單一大品種難以持續主導行業時,企業的估值邏輯將發生根本性轉變,管線儲備的廣度與深度成為關鍵競爭要素。
在減重藥領域,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11月18日,輝瑞宣布以100億美元收購減肥藥研發初創企業Metsera,交易方案包括每股65.60美元的初始現金支付,以及最高每股20.65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此次收購前,輝瑞曾與諾和諾德就該標的展開激烈競購。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計劃近期宣布,將首次為肥胖癥及相關并發癥患者報銷減肥藥費用,但作為交換,諾和諾德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價格將從每月1350美元降至350美元,禮來替爾泊肽注射液價格也將從1086美元降至346美元。若口服版司美格魯肽獲批,定價或低至每月150美元。
這場“以價換量”的交易對諾和諾德構成雙重沖擊。一方面,價格大幅下調直接壓縮利潤空間;另一方面,輝瑞通過收購Metsera加速布局減重市場,進一步擠壓其市場份額。行業觀察人士指出,隨著各家MNC加速補充研發管線,全球爆款產品的爭奪戰將愈演愈烈,類似HPV九價疫苗的競爭場景可能在更多領域重現。
中國創新藥企業成為跨國藥企尋求突破的重要合作對象。據長江證券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中國創新藥出海BD交易總包金額達750億美元,占全球比重從2024年的18%躍升至36%。典型案例包括:GSK以120億美元總金額獲得恒瑞醫藥PDE3/4抑制劑HRS-9821項目海外權益及11個項目獨家選擇權;武田制藥以114億美元授權合作,拿下信達生物IBI343及IBI3001中國以外地區權益。這些巨額交易背后,是跨國藥企對管線儲備不足的焦慮——每一次競爭對手的成功合作,都意味著自身市場機會的減少。
輝瑞的財務數據為其并購策略提供支撐。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收166.5億美元,同比下降6%,但優于分析師預期的165億美元;調整后凈利潤49.49億美元,同比下降18%,同樣超出市場預期。前三季度累計營收450.22億美元,同比下滑1.84%,但凈利潤同比增長23.59%至94.19億美元。公司表示,成本削減措施有效緩解了銷售增長放緩的壓力,為收購Metsera提供了資金保障。輝瑞還終止了11個在研項目,涉及疫苗、代謝病、腫瘤及感染等多個領域,并上調全年盈利預期。
此次收購對輝瑞具有戰略意義。過去幾年,該公司股價跌幅超過60%,在減重市場布局屢遭挫折。若能通過Metsera的技術平臺快速切入減重領域,不僅可能重塑競爭格局,還將為全球醫藥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對于中國創新藥企業而言,跨國藥企的管線補充需求持續釋放,BD交易或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