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與一汽奔騰的智能駕駛合作迎來關鍵進展。近日,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率技術團隊赴一汽奔騰總部,雙方圍繞E541項目的技術攻關展開深度研討,在高速領航輔助系統開發、量產方案落地等領域達成多項合作共識。此次合作不僅標志著傳統車企與科技企業的跨界融合進入新階段,也為智能駕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提供了重要范本。
作為雙方戰略合作的重點項目,E541項目聚焦L2+級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科大訊飛已組建由算法專家、系統工程師組成的專項團隊,重點攻克環境感知算法優化、多傳感器融合精度提升等核心技術難題。項目計劃于年內完成實車道路測試,目標是在復雜路況下實現精準決策與安全控制,為量產車型提供覆蓋高速、城區等場景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一汽奔騰方面透露,該功能將率先搭載于品牌旗艦車型,后續逐步向中端市場滲透。

市場數據為合作注入信心。一汽奔騰公布的數據顯示,其前10個月銷量已突破全年目標,同比增長超35%,其中搭載基礎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占比達62%。企業負責人表示,智能駕駛配置正成為消費者購車決策的關鍵因素,調研顯示超過65%的用戶將高速領航輔助功能列為優先選項,這一需求在年輕群體中尤為突出。為加速技術落地,雙方將成立聯合攻關小組,針對人機交互響應速度、決策控制模塊穩定性等痛點制定專項優化方案,確保E541項目按時達到交付標準。
行業變革催生人才需求激增。隨著智能駕駛產業進入爆發期,全球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將突破3000億元,中國市場的占比有望超過40%。技術迭代推動高校專業設置調整,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院校已開設智能車輛工程本科專業,海外頂尖學府的自動駕駛實驗室與國內企業的聯合培養項目數量三年內增長兩倍。留學數據顯示,環境感知、決策規劃等細分方向成為STEM領域新熱點,相關專業申請人數較五年前增長42%,其中不乏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產教融合模式加速技術轉化。一汽奔騰與科大訊飛的合作被視為產業協同創新的典型案例:前者在整車制造、供應鏈管理領域積累深厚,后者在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處理方面具備優勢,雙方通過數據共享、聯合研發等方式縮短技術落地周期。例如,E541項目采用的動態路徑規劃算法,正是基于科大訊飛語音交互系統的用戶行為數據優化而來,這種“需求驅動研發”的模式顯著提升了功能實用性。業內人士指出,此類合作不僅推動企業技術升級,也為行業培養了大量既懂汽車工程又精通AI技術的跨界人才。
消費者選擇呈現明顯分化。調研顯示,在續航里程突破600公里的新能源車型與智能駕駛功能之間,43%的購車者表示更看重后者,這一比例在30萬元以上價位段升至58%。與此同時,電動車續航焦慮正逐步緩解,主流品牌車型的平均續航已達550公里,配合快充技術的普及,用戶長途出行信心顯著增強。市場分析師認為,智能駕駛與新能源技術的協同發展,正在重塑汽車產業競爭格局,未來三年,具備高階輔助駕駛功能的新能源車型市場份額有望突破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