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的帶動作用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大。”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現場,虹橋品匯副總經理朱菁向記者分享了她連續八年參與進博會的深刻感受。她注意到,中國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態度已從最初的好奇探索轉變為理性選擇,而全球參展商對中國市場的熱情也持續升溫。這種雙向互動,讓虹橋品匯這個服務進博會的平臺煥發出新的活力。
作為進博會“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的核心載體,虹橋品匯已從單純的展品中轉站,成長為覆蓋保稅倉儲、貿易服務、展貿對接的全鏈條生態平臺。朱菁介紹,平臺目前匯聚了來自120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個品牌、超8.5萬款進博會同款商品,并通過虹橋國際咖啡港、虹橋國際酒窖等特色板塊,形成了多個消費品類產業集聚區。
“我們搭建的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而是一個有機的貿易生態。”朱菁強調,平臺每年舉辦超過200場展貿對接會和選品會,為參展商和采購商搭建高效溝通的橋梁。例如,虹橋國際咖啡港已成為全球咖啡品牌進入中國的重要窗口,巴西奧尼卡咖啡根據中國家庭消費習慣,將大包裝咖啡豆改為小包裝;某海外冰淇淋品牌則調整配方,降低甜度以適應中國消費者口味。這些變化,正是進博會推動中外市場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
消費者需求的升級也在倒逼海外品牌調整策略。朱菁回憶,首屆進博會時,虹橋品匯的展臺因人流過大不得不限流,消費者對進口商品更多是“嘗鮮”心態。如今,進口商品已融入日常生活,消費者開始關注品質、風味等細節。“現在大家會仔細比較不同產地的咖啡豆風味,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這種轉變,讓海外品牌必須更精準地理解中國市場。
展品如何變為商品?虹橋品匯的答案是“全鏈條服務”。依托東方國際集團的專業外貿能力,平臺為每款進口商品定制從保稅倉儲到銷售渠道的完整路徑。以虹橋商務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為例,進博會展品可通過“展轉保”模式直接延展銷售。本屆進博會亮相的俄羅斯葉卡捷琳娜二世琥珀畫像,閉幕后將以保稅方式在虹橋品匯巡展,延長生命周期的同時提升商業化可能。
對于涉檢涉證商品,平臺通過跨境方式簡化上市流程;一般貿易商品則通過“進博好物暢購集”提供一站式服務,采用銷售后扣點模式,降低中小企業試錯成本。朱菁透露,成功試水的商品會被推薦至全國54個分中心和主流渠道,即使不適應市場,退出成本也極低。
隨著進博會溢出效應的持續釋放,虹橋品匯的業務邊界正在拓展。今年,平臺新設“虹橋長三角低空經濟展貿中心”,對接進博會低空經濟展區;未來,B棟將打造為工業品首發平臺,聚焦人工智能、智能裝備、醫療器械等前沿領域。“我們不僅要把消費品帶入千家萬戶,也要讓先進技術觸手可及。”朱菁表示,平臺正從消費品領域向工業品領域延伸,目標打造年貿易額千億級的國際貿易平臺。
站在第八屆進博會的新起點,虹橋品匯的野心不止于此。朱菁透露,平臺已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領域,通過工業品首發平臺的建設,推動技術、設備等硬核產品的中國落地。“進博會的價值在于讓全球品牌與中國市場共同成長,而我們希望成為這場對話的核心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