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辦的市科協學術年會上,一場關于學術初心的探討引發了與會者的深度思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席南華在發言中拋出一個直指本質的問題:科研工作者的核心使命究竟是追逐學術本身,還是被其他外在因素所裹挾?
這位深耕數學領域數十年的學者指出,當前學術生態中存在一種值得警惕的傾向——部分研究者將過多精力投入于非學術事務,導致科研方向出現偏離。他通過個人觀察發現,那些在學術道路上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學者,往往具備"純粹性"這一共同特質。
"學術研究如同登山,目標越單純,步履越穩健。"席南華用形象的比喻闡釋其觀點。他強調,當研究者能心無旁騖地專注于問題本身時,反而更容易突破思維定式,在基礎理論或應用技術領域實現創新。這種純粹性不僅體現在研究過程中,更反映在對待學術成果的態度上。
會議現場,多位青年學者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他們反映,在項目申報、成果轉化等環節中,確實存在被非學術因素干擾的情況。有與會者舉例說明,某些研究為了追求短期效益,不得不調整原有技術路線,這種妥協可能影響長期學術積累。
針對這種現象,席南華建議建立更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他主張減少對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量化指標的過度依賴,轉而重視研究內容的原創性、系統性和長期價值。同時他強調,學術機構應當為研究者創造更純粹的科研環境,幫助青年學者抵御外界干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