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合作分論壇期間,總臺央視記者與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展開深度對話,揭開了這位科技創業者從學術構想到產業落地的成長軌跡。近日,王興興2016年的碩士論文被網友重新挖掘并引發熱議,論文中展示的機器狗技術雛形比實際產品問世提前數年,其超前的技術洞察力引發行業關注。
面對公眾對論文的討論,王興興首次公開回應技術演進歷程。他透露,2013年還在求學階段時,就已形成四足機器人的完整技術方案,當時甚至產生過輟學創業的念頭。"但那時只有理論框架,沒有實體產品支撐",他回憶道。直到2014-2015年間,團隊才將早期構想逐步轉化為商業產品。這段經歷印證了其技術預判與產業落地的緊密關聯。
談及人形機器人研發的轉折點,王興興坦言早期探索充滿挫折。2009年他曾獨立開發小型人形機器人,但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既無法實現商業化,也缺乏實際應用場景"。這種技術困境持續多年,直至AI大模型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才重新點燃行業對人形機器人的想象空間。"最近五年行業發展的速度遠超預期",他指出技術迭代正在重塑產業格局。
當被問及對科技創業者的建議時,王興興強調方向判斷的重要性。"科技領域必須保持超前思維,只要選對賽道,堅持下去必然能收獲成果"。他同時指出早期創業的雙重性:雖然面臨技術驗證難、市場認知低等挑戰,但先發優勢也構筑了競爭壁壘。"2016年我們創業時,行業關注度與現在相差百倍",他對比道,"現在機會更多,但競爭也更激烈,這對所有科技夢想者既是考驗也是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