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近日宣布,本周末起將在部分門店開放端到端輔助駕駛體驗活動,首次面向公眾提供全程無需人工接管的駕駛測試。此次體驗覆蓋SU7與YU7兩款車型,標志著小米在智能駕駛技術商業化進程中邁出關鍵一步。此前該功能僅限于內部測試,此次開放意味著技術成熟度已達到新階段。

技術層面,端到端輔助駕駛依托多傳感器融合與高算力平臺實現。YU7車型憑借更強的計算能力,在復雜路況下的響應速度與決策精度表現突出。SU7高配版本采用與YU7同規格的算力配置,而低配版因未配備激光雷達,算力降至84TOPS,功能實現上存在一定差異。值得關注的是,所有參與體驗的車輛均已升級至1000萬Clips優化版本,該系統通過海量真實駕駛數據訓練,能夠模擬人類駕駛員的決策模式。
1000萬Clips技術體系由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設備采集的多模態數據構成,涵蓋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多樣化場景。小米汽車工程師透露,系統通過分析這些數據片段,不斷優化路徑規劃、車速控制等核心算法。相較于傳統規則驅動方案,端到端模型具備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尤其在處理突發狀況時表現更接近人類駕駛員。
盡管技術取得突破,小米汽車仍反復強調安全邊界。官方聲明明確指出,當前輔助駕駛功能與自動駕駛存在本質區別,要求用戶始終保持注意力集中,隨時準備接管車輛。這種謹慎態度源于行業對技術可靠性的嚴格考量——任何系統故障都可能引發嚴重后果。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輔助駕駛相關事故中,超六成與用戶過度依賴系統有關。
市場層面,此次體驗活動被視為小米汽車參與智能駕駛競爭的重要籌碼。隨著消費者對技術敏感度提升,輔助駕駛性能已成為購車決策的關鍵因素。業內分析認為,小米通過開放體驗建立用戶信任,同時收集真實路測數據反哺技術研發,這種"體驗-優化"閉環有望縮短技術迭代周期。不過,面對特斯拉FSD、華為ADS等成熟方案,小米仍需在功能穩定性、場景覆蓋率等方面持續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