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的浪潮正深刻重塑人類的語言生態。近年來,全球權威詞典的年度詞匯評選中,AI相關詞匯以驚人頻率占據榜首,這一現象折射出技術革新對社會生活的全方位滲透。最新公布的2025年柯林斯詞典年度詞匯"vibe coding"(氛圍編程),正是這種語言變遷的典型例證。
這個由特斯拉前AI總監安德烈·卡帕西提出的概念,描繪了自然語言編程的新圖景。通過AI技術,開發者無需編寫傳統代碼,僅需描述功能需求即可獲得完整程序。該詞自2025年2月誕生以來,在媒體和社交平臺的使用量呈現指數級增長,最終從240億詞匯的語料庫中脫穎而出。柯林斯語言研究團隊指出,這個詞匯的流行印證了AI從專業領域向日常生活的全面滲透,程序員與普通用戶都在討論"AI幫我寫代碼"的可能性。
與"vibe coding"同列候選名單的新興詞匯,勾勒出2025年的科技圖景。"clanker"源自《星球大戰》,現用于諷刺AI聊天機器人的低能表現;"biohacking"指生物黑客式的自我改造;"broligarchy"則調侃科技富豪形成的權力壟斷。這些詞匯共同揭示了AI對工作模式、娛樂方式乃至社會結構的深遠影響。
回顧2024年牛津詞典的年度詞匯"brain rot"(腦腐),這個形容數字內容導致認知退化的俚語,反映了人們對信息過載的普遍焦慮。其候選名單中的"slop"(AI劣質內容)雖未當選,卻已引發對算法生成內容的警惕。這兩個詞匯從不同維度揭示了技術發展帶來的認知挑戰。
2023年的詞典評選更呈現出AI技術的雙重性。韋氏詞典選擇的"authentic"(真實),在deepfake技術泛濫的背景下,凸顯了社會對真實性的迫切需求。劍橋詞典將"hallucinate"(幻覺)賦予新含義,用來描述AI生成虛假信息的現象,這個心理學詞匯的技術化使用,精準點出了生成式AI的核心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柯林斯詞典將"AI"本身選為年度詞匯后,劍橋詞典緊隨其后選擇"hallucinate",形成從技術概念到缺陷描述的完整敘事鏈。這種連續霸榜現象,印證了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日常生活的歷史進程。
在2025年的詞典評選中,Dictionary.com的選擇頗具玩味。數字"67"(讀作"六、七")因表達"勉強及格"的模糊語義而走紅,其搜索量自夏季持續攀升。這個源自網絡梗的數字詞匯,展現了年輕群體通過創新表達重塑語言規則的能力,組委會正持續研究其流行背后的文化邏輯。
從編程方式的革新到認知模式的轉變,從技術缺陷的批判到真實性的追求,AI相關詞匯的持續走紅絕非偶然。這些語言現象構成了一面多棱鏡,既映照出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也折射出社會對數字時代的復雜態度。當年輕人用"67"調侃技術發布,當"vibe coding"重構編程邏輯,我們正見證著人類與技術深度互動的語言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