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浪潮的沖擊下,百年豪華品牌奔馳終于亮出關鍵底牌——基于MMA純電架構打造的全新純電CLA正式登陸中國市場,三款車型以24.90萬-29.99萬元的價格區間,向特斯拉Model 3、小米SU7等熱門車型發起直接挑戰。這款被北京奔馳銷售總裁段建軍稱為"非雜牌電動車"的新作,承載著扭轉品牌電動化困局的重任。

數據揭示著這家德系巨頭的轉型陣痛:2024年全球乘用車銷量同比下滑3%至198.34萬輛,中國區跌幅達7%至68.36萬輛,成為全球主要市場中表現最弱的區域。更嚴峻的是,當年純電車型銷量暴跌23%至18.51萬輛,僅占整體銷量的9.3%,與寶馬42.66萬輛的純電銷量形成鮮明對比。市場終端出現的EQE車型六折促銷現象,折射出品牌早期"油改電"戰略的失敗。
全新純電CLA的參數表展現出破釜沉舟的決心:800V高壓平臺支持充電10分鐘續航370km,CLTC工況下866km的續航里程和10.9kWh/100km的能耗水平,已躋身行業第一梯隊。其獨創的電動兩擋變速箱更成為技術亮點——1擋提供強勁加速性能,2擋確保長途續航舒適性,這種設計在同級車型中極為罕見。智能化層面,MB.OS自研系統整合字節跳動豆包大模型,配合與Momenta聯合開發的領航輔助駕駛,實現從芯片到算法的全面本土化開發。

奔馳工程師用近乎偏執的方式證明誠意:耗資2500萬元研發的單車門把手,焊點檢測標準提升至行業三倍;座椅開發周期長達1460天,經歷6000余項標準驗證和4萬次耐久測試;底盤系統完成全球500萬公里路試,其中110萬公里在中國完成。這種"數據轟炸"式的宣傳策略,與小米汽車創始人雷軍的表達方式不謀而合,試圖用技術細節重塑消費者認知。
但市場觀察人士指出,這款緊湊級轎車仍面臨結構性挑戰。盡管軸距和后排空間經過針對性加長,但與國產新能源車型相比,其產品定位更偏向個人用車而非家庭剛需。在20-30萬元價格區間,特斯拉Model 3和小米SU7已建立起獨特的用戶認知——前者憑借品牌勢能,后者依靠生態整合,這些都是傳統豪華品牌難以復制的優勢。
預售階段收獲的5000張訂單,更多來自奔馳既有用戶群體的升級需求。要徹底擺脫"雜牌電動車"的標簽,品牌需要證明的不僅是單款產品的競爭力,更是持續迭代的技術能力。當消費者開始將關注點從三叉星徽標轉向800V架構、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時,這場品牌救贖才真正邁出關鍵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