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交通運輸領域迎來重大突破——國內首條具備主動融雪功能的高原高速公路在川西高原正式投用。這條位于久治至馬爾康段的智慧公路,通過創新應用石墨烯發熱技術,成功破解了海拔3300米以上地區冬季積雪封路的行業難題,標志著我國高原公路建設邁入智能化新階段。
項目團隊在瀝青路面中創新嵌入4厘米厚的石墨烯-PTC復合發熱層,該系統具備0.5秒極速響應能力,可在1小時內消融30毫米厚積雪。配套的物聯網監測網絡每15秒采集一次路面溫濕度及降雪量數據,通過智能算法實現提前2小時自動預熱,雪停后即時進入待機模式。運維人員通過定制化APP即可實時掌握設備運行狀態,真正實現全流程無人化管控。
在能源供給方面,項目采用碲化鎘薄膜光伏技術構建自給系統。沿公路護欄及聲屏障安裝的1.2米高光伏玻璃,在弱光條件下仍保持高效發電能力,單公里年發電量達65.7萬度,較傳統晶硅組件提升12%發電效率。經測算,每日1小時日照即可滿足路面一周的供熱需求,示范段年發電量可滿足400戶牧民全年用電。
針對高原極端氣候,研發團隊定制開發了磷酸鐵鋰儲能系統,配合電熱膜保溫技術使設備在-30℃至40℃溫差環境中穩定運行,設計壽命達10年。該系統與光伏發電形成微電網,通過智能調度實現能源最優配置。
經濟性分析顯示,示范段初期建設投入49萬元,通過減少人工除雪、機械作業及融雪劑使用,年均節約運營成本32萬元,預計2年內收回投資。更值得關注的是,發熱路面使瀝青層使用壽命延長15%,全周期維護成本可再降103萬元。
作為國家公路網G6聯絡線德令哈-馬爾康段的關鍵組成,全長219公里的久馬高速總投資302億元,起于青川省界,串聯阿壩、紅原等縣市,最終接入汶馬高速。這條平均海拔超3000米的高原通道,既是川西北首條出川大動脈,也是交通運輸部"高原生態環保"科技示范工程和"平安百年"品質工程雙示范項目。全面升級后的自發熱系統,將保障成都至青川邊界段實現全年全天候通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