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輪電動車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一家以“實用主義”為核心的企業正悄然崛起。臺鈴,這個從作坊式生產起步的品牌,用22年時間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路徑——不盲目追逐高端化、智能化潮流,而是專注解決用戶“續航焦慮”,憑借扎實的技術積累和親民的產品定位,穩居國內市場銷量前三,并逐步向全球市場擴張。

創業初期,陸豐三兄弟將摩托車修理的經驗轉化為電動車生產的基石。在小廠房的簡易流水線上,從焊接到調試,每一道工序都親力親為。這種“作坊模式”雖顯粗糙,卻為后續的技術沉淀打下了基礎。五年間,廠房面積從幾百平方米擴張至數萬平方米,最終在東莞建成首個現代化生產基地,告別了手工組裝時代,邁入規模化制造階段。
當行業陷入“拼價格”“堆配置”的惡性競爭時,臺鈴卻將目光投向用戶最核心的痛點——續航。從早期的省電技術研發,到第二代筋斗云長續航架構的推出,臺鈴用22年時間死磕這一目標。別人宣傳“顏值爆表”,它曬出零下17度騎行139公里的實測數據;別人比拼“高端配置”,它拿下“全球長續航電動車開創者”認證,甚至創下三萬多公里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種差異化的技術路線,讓臺鈴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
與雅迪主打高端、新日側重智能不同,臺鈴的“實用主義”基因貫穿產品始終。潮汕商人的務實作風在陸豐三兄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極地強磁電機讓啟動平順、加速不突兀,72V大容量電池搭配省電技術,滿足日常通勤需求;手機APP控車、GPS定位防丟、藍牙靠近解鎖等智能化配置一應俱全,卻無需額外付費。幾千元的價位,續航超百公里,這種性價比讓臺鈴成為“全能選手”。
用戶反饋是最真實的證明。“騎了兩年沒出過大問題”“同等價位里續航最實在”“售后服務門店多、維修方便”——耐用、省心、續航靠譜,成為臺鈴親民路線的最佳注腳。在高端化、智能化盛行的行業環境中,臺鈴用“踏實體驗”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2024年,臺鈴營收突破120億元,3萬多家門店覆蓋全國,產品銷往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一成績的背后,是22年專注實用創新的堅持。盡管市場競爭激烈,但臺鈴始終明白:普通消費者需要的不是豪華配置,而是“不用推車、不用頻繁充電、維修方便”的踏實體驗。這種差異化定位,讓臺鈴在紅海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海外布局是臺鈴的重要戰略。早在2010年,企業便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2018年在東南亞建立試點項目,2023年提出“再創5年5倍增長,海外再造一個臺鈴”的目標。持續迭代的長續航技術、深入骨髓的實用主義,成為臺鈴沖刺資本市場和實現國際化的底氣。上市意味著更穩定的質量、更貼心的服務將向全球拓展,這也為“長續航專家”的崛起提供了最佳契機。
從代步工具到民族品牌,臺鈴的22年發展歷程,是技術沉淀與市場洞察的完美結合。在電動車行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跑得遠、用的省、服務好”將繼續是其不變的宗旨。上市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這家扎根實用的企業,正以更穩健的步伐,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