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網友在網絡上提出疑問:“小米SU7和YU7都已經上市一段時間了,怎么在全國各地還能看到它們的測試車?”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討論,直到雷軍通過視頻和微博分享相關信息后,大家才逐漸明白背后的原因。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購買汽車時最關心的莫過于車輛在日常使用中的可靠性。例如,冬季續航是否穩定、夏季空調能否正常工作、行駛在惡劣路況時車身是否牢固。這些看似基礎的需求,實際上都需要通過嚴格的極端測試來確保。
雷軍透露,SU7在量產前進行了大規模測試,覆蓋了300多個城市,累計行駛里程超過540萬公里。而YU7的測試更為嚴苛,在561天內完成了719萬公里的行駛,甚至挑戰了三大國道和海拔5380米的高原環境。量產之后,小米并未停止測試,例如YU7近期在高原地區進行了針對性測試,優化了雙腔空簧以適應低氣壓環境,并通過雙5G技術提升了西藏地區的網絡覆蓋率。
盡管小米公布的測試數據在行業內處于較高水平,但也有觀點認為,不能簡單地將其他車企的測試投入與小米進行比較。許多主流車企的旗艦車型同樣完成了數百萬公里的測試,只是較少公開具體細節。
雷軍多次提到的“全生命周期測試”并非小米獨創,而是行業內的普遍做法。量產前的測試類似于“畢業考”,需要滿足高溫下電池溫度不超過50℃、-30℃環境下一次啟動成功等嚴苛標準。而量產后的測試則更像“隨堂測驗”,重點在于發現國標未覆蓋的極端場景問題。例如,電動車在高原地區可能出現的懸架反應遲鈍、信號中斷等問題,只有通過實際測試才能暴露。
然而,測試的嚴謹性不僅體現在里程和場景上,更在于測試方法和宣傳方式。此前,小米的“準冬測”曾引發爭議:在10℃環境下進行的續航測試中,YU7排名第一,但雷軍在轉發時稱其為“冬季續航測試”,這一表述被網友質疑。行業公認的冬測標準是在-10℃以下進行,10℃的成績對北方用戶的參考價值有限。這一事件反映出,測試本身可能嚴謹,但宣傳時的表述偏差容易影響公眾對測試客觀性的判斷。
測試投入與實際用戶體驗之間能否完全劃等號,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小米在測試中確實解決了不少問題,例如YU7的雙層PVB玻璃有效隔絕了99%的紫外線,滿足了高原用戶的防曬需求。但此前SU7 Ultra也曾因“挖孔機蓋實為裝飾”“馬力被OTA限制”等問題引發爭議,這些問題顯然無法通過路測完全避免。
雷軍曾表示,他每年都會親自參與小米汽車的測試工作。這種高層對測試的重視態度值得肯定,畢竟汽車不同于手機,一旦出現問題無法通過重啟解決。在新能源車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部分車企可能為了搶上市節奏而在測試環節有所妥協。相比之下,小米愿意投入時間進行枯燥的測試,至少體現了對安全的重視。
對于消費者而言,測試數據再漂亮,也不如實際使用中冬季續航穩定、夏季空調制冷效果好來得實在;宣傳的優化措施再多,也不如沒有“小字標注”的坦誠溝通來得安心。此前小米因宣傳話術引發的信任危機已經說明,即使測試做得再好,一旦在品控或溝通上出現問題,之前的投入也可能大打折扣。
如今,當看到小米的測試車時,公眾既認可其持續驗證的態度,也清楚測試只是質量保障的一部分。對于普通用戶來說,車企愿意在測試上投入是好事,但更希望這些投入能真正轉化為穩定的用車體驗。雷軍曾說“質量守護沒有終點”,這句話適用于任何車企。
測試不是營銷手段,也不是質量的“萬能保障”。只有將測試中發現的問題真正解決,將宣傳的承諾落到實處,才能贏得用戶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