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消費市場中,情緒價值正逐漸成為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新的連接紐帶。從年輕人熱衷于開Labubu盲盒,到在安縵度假村享受靜謐假期,再到在網易云音樂評論區分享感悟,這些看似不同的消費行為背后,都隱藏著對情緒價值的追求。OI咨詢最新發布的《情緒價值的商業實踐與發展趨勢洞察報告》指出,隨著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以及技術與供應鏈的趨同,消費市場正迎來一場“情緒革命”,懂得捕捉和傳遞情緒的品牌,將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報告強調,情緒價值并非簡單的營銷手段,而是價值共創的高級形式。它不是給產品貼上情感標簽,而是讓品牌成為用戶心理世界的共鳴者。例如,消費者購買泡泡瑪特,不只是為了得到一個玩偶,更是為了獲得“對自我的投射”和“孤獨時的慰藉”;選擇安縵度假,也不僅僅是為了住宿,而是為了體驗“逃離喧囂的寧靜感”和“與在地文化聯結的歸屬感”。這種超越產品功能的情感體驗,構成了品牌的深層用戶粘性機制,使產品跳出同質化競爭,成為差異化競爭的核心資源。
情緒價值的興起并非偶然。報告分析,隨著市場從“效率為先、功能至上”的階段轉變,消費者的需求從“解決問題”升級為“定義自我”和“表達態度”。過去,人們購買家電關注參數,購買衣服注重面料;如今,年輕人選擇潮玩看是否契合審美,挑選香氛看能否帶來松弛感,選購家居看是否代表理想生活方式。消費行為逐漸演變成一場“情緒投射”,人們通過消費尋找安全感、掌控感、愉悅感,或是被理解、被認同的體驗。這種轉變在多個領域都有體現,潮玩領域靠“療愈陪伴”走紅,母嬰產品強調“育兒安全感”,戶外裝備主打“釋放壓力的自由感”,甚至“玄學”相關消費也因“緩解焦慮”成為熱點。
然而,打造情緒價值并非易事,方向錯誤可能會損害品牌價值。報告中提到的“桃李蛋月燒”廣告就是一個反面案例,其“沒飽嘗過生活的毒打就不懂五仁”的表述,未能傳遞正向情緒,反而引發消費者反感,導致品牌股價在曝光當日下跌2.28%。這印證了報告的觀點:情緒價值是“乘法”而非“加法”,可靠的產品與服務是基礎,情緒價值是在此基礎上的放大;若產品本身存在短板,再動人的情緒營銷也會失效。
在商業實踐中,一些品牌已經探索出成功的情緒價值落地路徑。泡泡瑪特堪稱“情緒價值商品化”的典范,它通過搭建完整的情緒變現閉環,以IP盲盒為載體,通過“開盒驚喜 - 分享收藏 - 社群交流”的機制,滿足用戶“低門檻情緒投射”的需求。數據顯示,泡泡瑪特會員貢獻了超過90%的銷售額,復購率接近50%,其成功關鍵在于將“片刻的療愈感”轉化為長期的情感聯結,甚至培育出獨特的潮玩文化。
高端度假品牌安縵則用“在地文化 + 極致寧靜”重新定義了奢華。品牌名稱取自梵語“寧靜”,每一家度假村都避開喧囂,以低入住率、私人別墅、深度文化體驗營造“世外桃源”感。住客選擇安縵,是為了滿足“逃離都市焦慮的情緒需求”,品牌通過口碑傳播與輕資產運營,將這種情緒價值轉化為高毛利的商業模式,還催生了“安縵癡”這一忠實群體,他們不僅反復復購,還在社交平臺自發傳播,進一步強化了品牌的“情緒資產”。
除了商業模式創新,產品本身也能成為情緒的載體。主打“多巴胺風格”的生活方式品牌Tagi.,用高飽和色彩、可愛造型的產品,讓用戶通過視覺沖擊獲得即時快樂;英國個護品牌Lush從研發源頭融入情緒價值,其泡澡球在水中綻放色彩、釋放香氣,在清潔功能之外帶來“治愈感”,同時疊加環保理念,讓消費者因“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而獲得額外情緒滿足。不過,Tagi.曾因供應鏈把控不嚴出現質量問題,被消費者質疑“多巴胺稅”,這也提醒品牌,情緒價值不能脫離產品品質,否則會反噬口碑。
報告提出“情緒價值適配度光譜”,指出并非所有品牌都需要將情緒價值作為核心戰略。高適配品類多與個人身份、生活方式緊密相關,如潮玩、香氛、寵物用品、奢侈品;中性適配品類需要平衡功能與情感,如家居、美妝、戶外裝備;低適配品類則以效用為核心,如專業工具、日用品。品牌需先明確自身定位,再判斷是否切入情緒價值。例如,生產工業零件的企業無需強行營造“治愈感”,而家居品牌則可通過設計傳遞“溫馨感”。
對于適合切入情緒價值的品牌,報告建議企業完成三大認知轉變:從“服務用戶”到“成為知己”,深入理解用戶的喜悅與焦慮;從“產品經理”到“情緒策劃師”,讓產品的設計、包裝、售后都成為“情緒節點”;從“滿足需求”到“創造表達”,讓產品成為用戶自我價值實現的載體。例如,網易云音樂將評論區打造成“情感樹洞”,精選樂評印在農夫山泉瓶身、打造“樂評地鐵專列”,通過“用戶情感內容”塑造粘性,讓平臺從“聽歌工具”變成“情感聯結平臺”。在落地層面,報告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論,品牌可從“社會情緒掃描”入手,捕捉主流情緒,將抽象情緒轉化為具體需求,找到適配品類,設計傳遞情緒的原型,通過測試驗證共鳴效果,最終在營銷、渠道、售后全鏈路貫穿情緒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