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本正以空前力度押注中國無人配送賽道。阿聯酋磊石資本、高成投資、中信資本等十余家國際知名機構近日聯合向新石器注資超6億美元,創下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私募融資新紀錄。這場資本盛宴不僅標志著行業從“群雄混戰”轉向“頭部定局”,更預示著物流智能化變革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
四年前,美國企業Nuro曾以6億美元D輪融資和86億美元估值成為行業標桿,其多激光雷達技術方案雖代表前沿方向,卻因單車25萬美元的制造成本陷入商業化困境。高昂的硬件支出與分散的物流需求形成雙重枷鎖,導致Nuro在2025年最新融資中估值縮水30%,最終被迫放棄重資產模式,轉向技術授權的輕資產運營。這一案例折射出全球無人配送行業的深層矛盾:脫離成本控制的“技術至上主義”終將遭遇市場淘汰。
中國企業的崛起路徑呈現鮮明對比。新石器自2018年創立之初便確立“成本可控、場景適配”的核心戰略,其創始人余恩源的物流行業積淀成為關鍵優勢——從快遞小哥到快遞柜發明者,再到無人機配送探索者,這種多維度的行業認知使其技術路線選擇更具現實針對性。通過視覺方案為主的技術架構與自建工廠模式,新石器將硬件成本壓縮至10萬元以內,較行業平均水平降低60%以上。
商業化突破來自對場景的精準把握。新石器從計劃性物流切入,逐步延伸至即時配送領域,今年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萬臺規模L4級無人車隊交付的企業。當單月交付量突破千臺時,公司已實現單月盈利,預計2025年營收將達10億元級別。這種“技術降本-場景驗證-規模擴張”的良性循環,使其在15個國家300余個城市部署超1.1萬臺設備,累計行駛里程突破5000萬公里。
資本市場的態度轉變印證著行業邏輯的重構。在新石器融資案例中,投資人不再單純追逐技術概念,而是將盈利能力與規模效應作為核心指標。這種轉變直接體現在第二梯隊企業的融資困境中:九識智能B4輪融資額較上一輪下降67%,新資本入場意愿低迷;白犀牛等企業雖獲老股東加碼,但融資規模遠不及預期。行業數據顯示,頭部企業已占據國內泛城配市場60%以上份額,規模壁壘與生態壁壘形成雙重護城河。
新石器的競爭優勢體現在多維布局:在客戶結構上,小B客戶占比超50%,2026年預計提升至80%,形成“大B穩定訂單+小B場景滲透”的抗風險組合;在場景拓展方面,業務覆蓋快遞、生鮮、冷鏈、商超等八大領域,特殊場景處理能力持續提升;在成本控制層面,隨著規模擴張,單車硬件成本有望降至8萬元以內,每單配送成本壓縮至0.1元以下。這種“規模-成本-體驗”的正向循環,使其在三四線城市下沉市場與細分場景中占據先機。
淘汰賽階段的新競爭維度正在顯現。Momenta等自動駕駛企業憑借乘用車技術復用優勢入局,其視覺感知算法可直接遷移至物流場景,降低研發成本;比亞迪等車企則依托全產業鏈能力,通過新能源生產線改造將制造成本再降15%-20%。面對跨界競爭,新石器已啟動戰略升級:與多家車企建立供應鏈合作,首創“全域智能調度中樞”運力解決方案,并將阿聯酋作為海外擴張支點,2026年海外銷售目標設定為5000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