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創始人雷軍近日通過社交平臺發文,詳細闡述了小米汽車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持續推進測試工作的戰略考量。他強調,測試體系覆蓋了從研發到量產的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測試目標各有側重:量產前的測試主要用于驗證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而量產后則聚焦于通過實際使用反饋持續優化用戶體驗。雷軍特別指出,嚴謹的測試流程是保障產品品質的基礎性工程。
根據官方披露的數據,小米首款車型SU7在量產前已完成覆蓋全國300余座城市的道路測試,累計里程突破540萬公里。這一測試網絡不僅包含一線城市,更延伸至三四線及偏遠地區,通過多樣化路況驗證車輛性能。正在籌備中的第二款車型YU7測試強度進一步提升,其道路實測里程已達719萬公里,歷時561天,測試范圍覆蓋337個城市,形成了更密集的測試網格。
測試團隊在執行過程中采用動態調整機制,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道路特征和駕駛習慣,針對性設計測試方案。例如在北方寒冷地區重點驗證低溫啟動性能,在南方潮濕環境測試電子元件穩定性,在山區路段考察動力系統表現。這種精細化測試策略使得車輛能夠適應全國范圍內的復雜使用場景,為正式交付后的可靠性提供數據支撐。
雷軍透露,小米汽車已建立包含虛擬仿真、封閉場地測試和公開道路測試的三維驗證體系。其中虛擬仿真測試可模擬極端工況,封閉場地測試用于驗證極限性能,而公開道路測試則收集真實用戶場景數據。這種多層次測試架構既縮短了研發周期,又確保了測試數據的全面性,為產品迭代提供了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