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汽車近日宣布,將把印度打造成其全球電動汽車戰略的重要生產基地。根據規劃,本田計劃在印度生產一款全新小型純電SUV,并以此為出口樞紐,向全球市場供應。這款名為本田0 Alpah的車型采用極簡設計語言,配備發光格柵與隱藏式后門把手,定位年輕消費群體。值得關注的是,其電池供應鏈采取多國協作模式:電芯由印度尼西亞工廠生產,經馬來西亞寧德時代工廠組裝后運往印度組裝,本田強調這一布局旨在規避直接依賴單一市場。
印度市場被本田視為突破成本壁壘的關鍵。相比日本本土,印度在勞動力與制造環節具有顯著價格優勢,這在中國品牌低價電動車沖擊全球市場的背景下尤為重要。本田總裁三木博人透露,公司正嘗試顛覆傳統模式——過去日本總部主導技術研發后向海外轉移,如今將通過印度基地反哺日本市場,形成新的供應鏈競爭力。按照規劃,到2030年本田將在印度推出10款新能源車型,涵蓋純電與混動兩大技術路線。
與激進擴張的印度戰略形成對比的是,本田在中國市場遭遇電動化轉型困境。其最新推出的東風本田S7與廣汽本田P7兩款純電車型,上市后銷量未達預期,至今未能打造出具有市場號召力的爆款產品。面對持續低迷的表現,本田今年5月大幅調整電動化路線:將原定2030財年10萬億日元的純電投資削減30%,同時把純電車型銷量占比目標從30%下調至20%。取而代之的是加碼混合動力技術,計劃在2027至2030年間推出13款新一代混動車型,目標2030年混動車年銷量突破220萬輛,占據總銷量六成以上份額。
這場戰略轉向暴露出本田在新能源賽道的技術焦慮。盡管全球車企普遍面臨電動化轉型壓力,但本田的調整幅度尤為顯著。業內人士指出,其混動技術雖具備成熟優勢,但在純電領域已落后于中國品牌與特斯拉等新興勢力。印度生產基地的布局,既是對成本控制的妥協,也暗含開辟新戰場的野心——通過差異化市場策略,在純電與混動雙線作戰中尋找生存空間。不過,如何平衡全球不同市場的技術投入與產能分配,仍將是本田管理層需要持續應對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