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從虛擬世界向實體場景延伸,“具身智能”正成為科技領域的新熱點。這種技術讓機器不再局限于數據處理,而是能夠像人類一樣感知物理環境、自主完成任務。作為具身智能的核心載體,人形機器人的“大腦”研發水平,已成為決定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人形機器人的智能系統由大腦、小腦和肢體三部分構成。肢體負責環境感知與動作執行,小腦專注于運動控制的精準性,而大腦則是整個系統的“決策中樞”。以AI大模型為核心的大腦系統,能夠根據環境變化和任務需求自主規劃最優方案。例如,家庭服務機器人可通過視覺識別障礙物完成導航,工業機器人能理解指令并拆解復雜任務,甚至通過語言或手勢與人類實時交互。
與通用大模型(如ChatGPT)不同,機器人大腦需要解決物理世界的現實問題。通用大模型擅長文本生成和步驟梳理,但無法理解物理規則——它能描述“如何拿水杯”,卻不會考慮杯子重量對手部受力的影響,或桌面空間是否足夠。機器人大腦必須整合傳感器實時數據、物理動力學規律和硬件限制,其研發難度遠高于通用大模型。
目前,行業內形成了三條主流技術路徑。“大腦+小腦分層”路線是相對成熟的方向:大腦由多模態大模型擔任,負責任務理解和流程規劃;小腦則專注于運動控制,通過分工實現“思考”與“執行”的協同。例如,在整理房間的任務中,大腦判斷需要先收衣服再擦桌子,小腦則精確調整機器人手臂的角度以拿起易碎物品。
另一條路徑是“端到端VLA技術”,試圖用一個模型打通“感知-動作”全流程。機器人看到杯子后,模型可直接輸出“伸手-握杯-起身”的動作指令,無需中間步驟拆分。這種方式靈活性強,但目前更適合短時間、簡單任務,面對“打掃全屋”等復雜長程任務時仍有局限。
“世界模型”是更前沿的探索方向,目標是讓機器人大腦建立對物理世界的“認知地圖”。例如,預測“推動桌子后椅子會移動”或“水杯傾斜會漏水”等規律,從而提前優化動作。但由于真實世界的物理規則過于復雜,這一研究仍處于早期階段,尚未實現大規模應用。類腦智能(模擬人腦結構處理復雜任務)和腦機接口(建立人機信息交互通道)等創新方向,也為機器人大腦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全球范圍內,企業正加速布局機器人大腦研發。專業公司如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了“通智大腦”系統,并聯合多家機器人企業成立聯盟,推動技術與硬件的適配;美國的Physical Intelligence聚焦家用場景,其π0.5模型能讓機器人在陌生廚房自主完成清理,甚至從其他機器人那里“學習”動作經驗。
通用大模型企業也在延伸技術邊界。谷歌、OpenAI和字節跳動等公司嘗試將自身的大模型能力應用于機器人領域,但它們在物理世界場景理解方面仍需加強,例如如何讓模型準確判斷“不同材質的衣服該用多大力度折疊”。
機器人企業則采取自主研發策略。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機器人近期展示了精準的武術動作,能自主格擋、反擊,其核心在于搭載了與自動駕駛同源的大模型,并整合了xAI的Grok模型提升邏輯推理能力。該機器人不僅能聽懂“把客廳玻璃杯裝滿40度以下溫水”等復雜指令,還能根據用戶情緒調整動作幅度。國內智元機器人已實現通用具身機器人量產,并推出基座模型,能通過人類操作視頻快速學習新技能。
盡管進展顯著,機器人大腦研發仍面臨多重挑戰。行業普遍認為,當前限制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應用的核心是模型本身的技術瓶頸,而非數據問題。這一臨界點可能在未來1-2年或3-5年內到來。數據獲取是另一大難題:機器人大腦需要的是與物理世界交互的“行為數據”,如抓取物品的力度或移動時的環境反饋,這類數據遠不如互聯網文本或圖片容易獲取。真實數據被稱為“黃金數據”,但采集成本高,且不同機器人的硬件差異導致數據格式不統一,難以復用。仿真數據雖能大規模生成,卻難以還原真實世界的復雜情況,如布料柔軟度或易碎品受力反饋。
訓練難度同樣超出預期。機器人與物體的物理接觸會讓問題復雜度呈指數級上升。例如,拿起杯子需同時考慮重力、摩擦力和手部關節活動范圍,任何參數偏差都可能導致任務失敗。如何讓模型具備“通用性”,在未見過的場景中自主應對問題(如從未清理過的臥室判斷“哪些物品該收納”),仍是行業需要突破的核心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