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廣袤的戈壁灘上,一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核反應堆悄然崛起——全球首座釷基熔鹽堆正式投入運行,標志著我國在第四代核裂變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這一創新成果不僅打破了傳統核電對鈾燃料的依賴,更以獨特的安全設計開辟了核能應用的新路徑。
作為新一代核能系統的核心,釷基熔鹽堆通過中子轟擊將儲量豐富的釷元素轉化為可裂變的鈾-233,實現了"資源點石成金"的轉化。我國已探明的釷礦儲量位居世界前列,且多數與稀土礦伴生,這種"買一送一"的礦產結構大幅降低了核燃料獲取成本,同時為稀土產業提供了增值利用的新方向。這種資源優勢的轉化,使我國在核能領域首次掌握戰略主動權。
該反應堆最引人注目的突破在于其顛覆性的安全設計。傳統核電站依賴大量冷卻水維持運行,而釷基熔鹽堆采用高溫熔鹽作為冷卻介質,這種物質在600-700℃高溫下仍能保持穩定液態。通過封閉回路中的自然循環系統,熔鹽可持續帶走堆芯熱量,徹底擺脫了對外部水源的依賴。這種"不口渴"的冷卻機制,從根源上消除了因冷卻失效引發的熔毀風險。
選址靈活性的提升是該技術的另一重大優勢。甘肅民勤沙漠中建成的這座反應堆,證明了核能設施不再需要"傍海而居"。內陸地區豐富的釷資源與廣闊的可用土地,為核能布局開辟了新空間。這種轉變不僅改變了我國能源地理格局,更使清潔穩定的核能得以深入內陸,為更多地區提供基礎能源保障。
在能源效率方面,釷基熔鹽堆展現出顯著優勢。其高溫運行特性使其能夠與熔鹽儲能、高溫制氫等技術形成互補,構建起多能協同的低碳能源體系。這種技術集成能力,使單一核能設施同時具備發電、供熱、制氫等多重功能,為能源結構轉型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該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使我國在全球熔鹽堆核能領域占據領先地位。從燃料循環到安全設計,從資源利用到系統集成,整套技術體系均實現自主創新。這種"換道超車"的發展模式,不僅破解了長期制約我國核能發展的資源瓶頸,更為全球核能安全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