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張家界天門山,一場名為HitchOpen的世界AI競速錦標賽總決賽正在99道急彎的山路上展開。來自清華大學、湖南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多所知名高校的年輕戰隊,駕駛著自動駕駛賽車,在能見度不足1米、路面濕滑的極端條件下,完成了全程自動駕駛挑戰。這場賽事不僅是對AI技術的極限測試,更成為展示中國5G-Advanced網絡與智能交通協同能力的舞臺。
賽事的成功離不開技術支撐。中國電信湖南分公司通過部署特種基站,實現了賽道全域的5G-Advanced網絡覆蓋,將這條險峻的山路改造成“全球最大露天AI自動駕駛實驗室”。在賽事現場,天門山門洞廣場的宣傳大屏實時展示AI賽車視角,游客可通過“上帝視角”感受賽車緊貼懸崖行駛的驚險。這種沉浸式體驗背后,是中國電信構建的“永不斷線的5G賽道”,為賽事提供了穩定的數據傳輸保障。
作為賽事的技術支持方之一,中國電信天翼交通公司副總經理巨有誠在“云端車庫”現場接受采訪時表示,這場賽事的意義遠超競技本身。他指出,大學生團隊將實驗室中的AI技術帶入真實場景,通過電競形式推動技術創新與商業應用的融合,這種實踐模式為智能交通領域培養了關鍵人才。
針對自動駕駛的發展路徑,巨有誠強調了“車路云一體化”的重要性。他解釋,天翼交通的核心業務并非制造自動駕駛車輛,而是通過路側數字化基礎設施、人工智能感知技術以及中國電信的云網資源,實現交通數據的全面掌握與應用。這種模式旨在提升自動駕駛能力,同時優化交通監控與管理效率。
在技術層面,巨有誠認為實現自動駕駛需滿足兩個條件:車輛智能化與車路云協同。他比喻,汽車智能化變革如同手機從功能機向智能終端的躍遷,既需要車輛自身感知與計算能力的提升,也依賴云端服務、通信網絡與終端設備的深度整合。目前,單車智能技術正從模塊化向端到端大模型演進,但L4級自動駕駛的大規模落地仍需突破技術迭代與場景驗證的雙重挑戰。
針對L4低速場景的落地,巨有誠提出三項建議:一是利用開源大模型加速研發,通過在成熟模型上二次開發降低研發成本;二是用行業專屬數據優化模型,解決交通領域堵車、事故決策等痛點;三是順應大模型升級趨勢,降低計算成本并提升響應速度,破解量產難題。據介紹,天翼交通研發的VLA自動駕駛方案已取得突破,其3秒軌跡預測精度達0.36米,位列行業前沿。
賽事的另一目標是推動產學研結合。巨有誠表示,高校是人工智能、感知算法等技術的創新源頭,而企業則具備應用場景與資源整合能力。HitchOpen賽事為雙方搭建了合作平臺,通過“以賽育人、以賽促研”的模式,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AI人才。目前,天翼交通正通過此類活動吸引年輕人才,其研發團隊平均年齡目標為30歲,同時聘請高端人才引領技術戰略。
面對AI人才向互聯網大廠聚集的現狀,巨有誠認為市場調節將發揮關鍵作用。他指出,天翼交通作為中國電信旗下企業,兼具國企平臺優勢與市場化創新機制,為年輕人提供了獨特的成長空間。在這里,技術人員不僅能快速成長為骨干,還有機會參與國家新基建戰略,與國內外頂尖專家合作,在前沿領域實現技術突破。
對于職業規劃,巨有誠建議畢業生從長遠角度考慮,結合興趣、行業價值與個人成長做出選擇。他強調,職業發展需關注未來5到10年的趨勢,而天翼交通正通過打造人才培養體系,幫助年輕人在重大項目中獲得全方位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