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近日因一則公告掀起波瀾——福耀玻璃宣布,79歲的“玻璃大王”曹德旺正式卸任董事長,其子曹暉接棒。這家市值超1700億元的全球汽車玻璃龍頭,以近乎“零震蕩”的方式完成了權力交接。而同期,娃哈哈宗馥莉辭職、杉杉股份控制權爭奪等事件頻發,三家企業密集的傳承動態,將中國家族企業的代際更替問題推至臺前。
與部分企業“臨時救火”式的接班不同,福耀的傳承布局早在2011年便已啟動。曹暉未走“空降”捷徑,而是從基層銷售崗位起步,歷經海外市場開拓、核心業務管理等關鍵崗位歷練,用十余年時間完成從執行者到管理者的蛻變。這種“漸進式”培養模式,確保了接班人對業務全鏈條的深度掌握。
更深層的保障在于制度設計。福耀構建了職業經理人團隊與家族成員協同的治理結構,通過完善決策機制、權力制衡體系,降低對核心人物的依賴。即便董事長更迭,企業戰略執行與日常運營仍保持連貫性。更難得的是,曹德旺倡導的“務實、守信、創新”文化與“企業公民”責任意識,在權力交接中未出現斷層,反而通過新老管理層的理念融合進一步深化。
反觀部分同行,傳承困境多源于“規劃滯后”。娃哈哈宗馥莉辭職事件,暴露出家族決策與企業發展需求錯位的矛盾;杉杉股份則因創始人離世后股權分散,引發管理層內耗與戰略搖擺。這些案例的共同點在于,企業未在創始人主導期建立系統傳承機制,待問題爆發時已錯失最佳調整窗口。
中國家族企業正迎來代際交替高峰。據統計,超300萬家家族企業面臨傳承挑戰,其經濟貢獻占GDP的60%以上,涉及數千萬就業崗位。這些企業的傳承質量,不僅關乎自身存續,更影響產業鏈穩定與國民經濟韌性。福耀的實踐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以長期規劃替代短期應對,通過“能力賦能+責任問責”培養接班人,構建超越個人壽命的制度體系。
民營經濟已從“創業擴張”邁入“守成創新”階段,能順利傳承的企業方能持續創造就業、推動技術迭代。當更多家族企業理解“傳責重于傳富,授能先于授權”的邏輯,從“財富交接”升級為“基業延續”,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將獲得更穩固的微觀基礎。福耀的案例證明,家族企業傳承無捷徑可走,唯有提前布局、制度護航、文化浸潤,方能跨越代際鴻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