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鄉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氣源產線上,一位被同事們稱為“航空工匠”的班組長鄭建文,正帶領團隊用智慧與汗水書寫著中國航空制造的自動化新篇章。作為全國勞動模范,他十二年如一日扎根生產一線,從傳統裝配工成長為智能產線的“總設計師”,用創新實踐詮釋了新時代產業工人的使命擔當。
走進鄭建文負責的柔性產線,協作機器人正精準完成模擬裝配動作。這位班組長指著設備介紹:“過去全靠手工操作,質量穩定性全憑經驗,現在通過自動化改造,我們讓設備‘學會’了航空零部件的‘個性’。”面對形狀各異的航空零件,鄭建文團隊創造性地提出“設備馴化”理念——通過編寫定制化程序,讓自動化設備適應不同產品的特殊需求,就像師傅帶徒弟般將操作技能轉化為數字語言。
研發之路充滿挑戰。當市場上找不到適配設備時,鄭建文帶領團隊從零開始:手繪設計圖、采購零部件、組裝調試,歷經兩年攻關建成新航集團首條自動化產線。這條凝聚著匠心的產線不僅實現了膜片加工、涂膠、鉚接等工序的自動化,更在運行中持續優化,累計解決176項技術難題,將產品類型適配范圍從5種擴展至30種。
“讓一線工人看得懂、用得順”是鄭建文堅持的原則。他將厚達百頁的作業指導書濃縮成一張直觀圖解,把復雜工藝轉化為標準化操作流程。這種“化繁為簡”的智慧帶來顯著成效:產線投入使用后,操作人員減少三分之一,單件產品工時下降40%,全年實現零質量事故,月產值穩定突破3000萬元。
在同事眼中,鄭建文是個“問題終結者”。十二年間,他攻克三十余項航空制造技術難題,從手工裝配到智能產線的轉型跨越,見證著中國航空工業的升級之路。當被問及成功秘訣時,這位“航空工匠”說:“每個零件都有它的‘脾氣’,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與它對話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