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離世后的第七天,社會各界對他的追思與重新認知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位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物理學家之一”的科學家,其科學貢獻與人生境界在公眾視野中愈發清晰。
提及楊振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他與李政道共同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隨著對這位科學家生平與成就的深入了解,人們逐漸認識到,他的科學貢獻遠不止于此。楊振寧與米爾斯共同提出的“楊-米爾斯規范場論”,被視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其地位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提并論。這一理論揭示了基本粒子間相互作用的基本結構,為理解宇宙的微觀世界提供了關鍵工具。
在宇稱不守恒原理的發現上,楊振寧同樣展現了其卓越的科學洞察力。1956年,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這一原理,打破了物理學界長期以來的對稱性觀念。這一理論預言后被吳健雄的實驗所證實,引發了物理學界的巨大轟動,并迅速獲得了諾貝爾獎的認可,創造了諾貝爾獎歷史上獲獎速度最快的紀錄。
除了上述兩項成就外,楊振寧與巴克斯特各自發現的“楊-巴克斯特方程”同樣具有里程碑意義。這一方程開辟了統計物理和低維量子場論研究的新方向,促進了量子群這一數學新領域的興起。陳省身等數學大師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一代數結構在理論物理的多個領域中發揮了根本性作用。
在追思楊振寧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看到了他作為科學家的卓越成就,更感受到了他對物理的純粹熱愛和對科學創新的前瞻洞見。93歲時,他仍為國科大首屆本科生縱論“物理之道”,鼓勵學生保持對科學的熱情與追求。87歲時,他在復旦大學以“物理的誘惑”為題進行演講,用簡潔的公式和深入淺出的語言,展現了物理學的魅力與深度。
楊振寧的科學風格體現在“寧拙毋巧”“學無止境”的座右銘中。他始終保持著對新生事物的興趣,不斷探索科學的未知領域。64歲時,他對高溫超導現象展開研究,發現了Hubbard模型的對稱性;58歲時,他首次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的核心思想,為后來的冷原子體系研究奠定了基礎。年近90歲時,他仍像當年一樣興奮地投入新的研究中,其理論預言很快被實驗所證實。
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楊振寧還積極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與思考過程。他親自編選的英文版《楊振寧論文選集》不僅收錄了代表作,還詳細記錄了論文背后的思考過程、遇到的困境與靈光乍現的瞬間。這一選集滋養了一代代物理學人,成為他們科研道路上的重要參考。
楊振寧對科學創新的前瞻洞見不僅體現在物理領域。在2008年第一屆浦江創新論壇上,他以《什么是創新》為題作主旨演講,強調了創新在科技領域以及模式、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他認為,爭奪國際話語權對中國知識分子來說是重大挑戰,需要創新精神來應對。
在合作方面,楊振寧同樣展現了其開放的心態與卓越的領導力。他的兩大諾貝爾獎級成就都是合作的直接產物,這在科學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他的合作不僅限于粒子物理領域,還廣泛涉足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和數學物理等多個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追憶道,楊振寧曾主動邀請其留學期間的導師來清華大學訪問,促成他們當面溝通,并在“墨子號”量子衛星項目中重啟合作,最終實現了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
楊振寧的一生可以算作一個圓,從一個地方開始,走了很遠的地方,現在又回到了起點。他的科學貢獻與人生境界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后人不斷追求與超越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