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蒙古根河市到海南縣城,從呼倫貝爾草原到四川涼山腹地,十年來,拼多多用一根無形的網線串聯起中國最偏遠的角落,讓“實惠”二字真正跨越山海,抵達每一個渴望美好生活的家庭。

在“中國冷極”根河市,全年封凍期超過210天的極端氣候曾讓居民購物成為難題。田宇記得,過去去最近的主城區單程就要近3小時,買一臺洗衣機需要提前規劃行程。如今,她只需動動手指,千元的冰箱、數百元的洗漱臺就能在四五天內包郵到家。更讓她驚喜的是,連幾塊錢的洗碗布、清潔劑也能在平臺上找到,“以前想都不敢想”。這種改變并非個例,數據顯示,拼多多年活躍用戶已突破9億,活躍商家數超千萬,主站與多多買菜共同構建起覆蓋城鄉的消費網絡。
拼多多的成長軌跡,折射出中國互聯網消費從“嘗鮮”到“剛需”的蛻變。2016年,當4G網絡剛剛普及,宋宋在辦公室里第一次參與拼單,用半價買下進口麥片。這種由熟人發起、多人拼團的購物方式,打破了傳統電商的搜索模式,讓購物變得像“分享美食”一樣自然。她回憶,最初拼單前總會仔細閱讀產品介紹,那些帶著泥土氣息的農人故事和產地照片,讓消費多了幾分溫度。如今,她的“購物圈”已擴展到生活用紙、頭飾發卡等日常用品,水果更是每月必購,“唯一門檻就是湊人數,但大家都很樂意參與”。
對于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的白嘎麗瑪來說,拼多多的意義遠不止于購物。2021年返鄉時,她發現村里“含多率”(使用拼多多比例)大幅上升,曾經因“不包郵”“退貨難”而放棄網購的村民,如今通過平臺買到了比縣城便宜一半的地板革、10元不到的棉線手套,甚至買到了村里買不到的活力28洗衣液。更讓她驚喜的是,幾個GPS設備解決了放牧難題——將設備裝在領頭羊上,就能實時監控羊群位置。現在,她經營的蒙古包民宿里,燈具、一次性洗漱品等用品均來自拼多多,盛夏兩個月收入最高達10萬元。農歷五月的敖包會上,網購的無人機記錄下傳統盛會的畫面,她感慨:“電商送來的不僅是商品,更是新生活的可能。”
偏遠地區的消費變革,離不開物流與模式的創新。在青海夏吾特村,公保加的小超市從“村級CBD”升級為快遞驛站,每天處理超100件包裹,其中八成來自拼多多。他算了一筆賬:縣城130元的插排,平臺上30元就能包郵送到;以前買東西要算“商品錢+運費”,現在不僅包郵,還有運費險和免費退貨。這種改變讓村民的購物車從“必需品”擴展到“改善型”——旅游旺季時,驛站每天要送出上萬個雞蛋,滿足七口之家吃火鍋的需求。公保加說:“每省下100塊,就能給孩子多買一支筆、一雙鞋,大家自然愿意用。”

在四川涼山的美姑縣,吉克古千的經歷印證了這一點。2020年多多買菜入駐后,陽光玫瑰葡萄、鮮活鱸魚等生鮮次日就能送達,徹底解決了當地“吃鮮難”的問題。作為網格站負責人,他記得業務爆發期時,平臺調集30人幫忙配送,仍從早忙到晚。現在,站里僅雞蛋一天就送出上萬個,100元出頭就能買齊一家七口的火鍋食材。他說:“以前網購要等一周,現在次日達,大家自然選擇拼多多。”
十年來,拼多多始終在“變”與“不變”中尋找平衡。商品從拼單爆款擴展到全品類,物流從“幾天到”升級為“次日達”,服務從七天無理由退換貨延伸到售后主動介入。但核心始終未變:堅持消費者導向,尊重每一分錢的價值。在重慶山村,李春花教會老人網購后,大家最在意的是“實惠、質量、免郵費”;在海南縣城,陳晨的購物車從零食、繪本擴展到家電數碼,拼多多既像“十元店”滿足日常,又像“百貨商城”覆蓋所需。吉克古千的話或許最能代表用戶心聲:“不用跨平臺比價,這里價格最實惠,最懂我們的需求。”
當東北林區的性價比家電點亮萬家燈火,當西北高原的鮮活螃蟹擺上餐桌,當西南山區的榴蓮香氣飄散街頭,拼多多用十年時間證明:消費普惠不是口號,而是讓每一個偏遠角落都能觸摸到美好生活的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