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還在討論冥王星是否應被歸類為行星時,一項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再次刷新了人類對太陽系邊界的認知。科學家通過分析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特征,提出該區域可能存在一顆代號“Y行星”的地球級巖石行星,其質量與地球相當,但軌道距離太陽遠超冥王星。
柯伊伯帶作為太陽系形成初期的殘余物質聚集區,本應呈現無序的軌道分布。然而研究團隊發現,部分天體的軌道傾角與近日點方向存在顯著關聯性。這種特殊排列在自然演化中的發生概率極低,幾乎等同于連續中得多次彩票頭獎。數學模型顯示,只有存在一顆質量接近地球的引力源,才能解釋這種反常的軌道集群現象。
該行星的潛在位置遠在冥王星軌道之外,公轉周期可能長達數千年。在如此遙遠的距離上,其表面溫度預計將接近絕對零度,反射的太陽光也極其微弱。目前所有地面望遠鏡均未能直接觀測到該天體,其存在僅通過軌道動力學模型間接推導得出。
這并非天文學界首次提出太陽系邊緣存在未知行星。2016年曾有研究預測柯伊伯帶外側存在質量為地球10倍的氣態巨行星,但后續觀測始終未能證實。此次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科學家通過精確計算排除了氣態行星的可能性,將目標鎖定為巖石質行星。
關于Y行星的起源存在多種假說。部分學者認為它可能是被太陽系引力捕獲的流浪行星,也有觀點指出其可能形成于太陽系內部,在早期行星遷移過程中被拋射至外圍。無論哪種假設成立,都將對現有的太陽系形成理論構成重大挑戰。
盡管研究引發廣泛關注,科學界仍保持謹慎態度。華盛頓大學某天文學家指出,當前結論更多是提供了觀測方向,而非確鑿發現。另有學者提出,柯伊伯帶天體間的引力相互作用可能產生類似軌道特征,無需引入新行星解釋。
目前尋找Y行星的主要障礙在于觀測難度。其距離太陽過遠導致反射光強度不足,現有設備難以捕捉。計劃中的大麥哲倫望遠鏡等下一代觀測設施可能具備發現能力,但具體時間表尚未明確。
柯伊伯帶作為太陽系的“時間膠囊”,保存著46億年前的原始物質。若Y行星真實存在,其表面可能留存著太陽系形成初期的關鍵信息。有天文學家比喻,尋找這顆行星如同在黑暗中尋找熄滅的煤塊,但正是這種未知性構成了天文學探索的核心魅力。
這項研究同時引發了對行星定義的重新思考。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時,曾引發巨大爭議。若Y行星最終被證實,其巖石質特性可能促使科學界重新審視行星分類標準。
當前關于Y行星的具體參數仍存在巨大不確定性。研究團隊承認,其軌道可能位于任何方向,這給后續觀測帶來極大挑戰。但正如某位研究員所言:“未知本身正是科學進步的動力,我們終將在黑暗中點亮新的星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