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月壤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對嫦娥六號帶回的月壤樣本進行系統性分析,研究人員首次在月球表面識別出太陽系外物質——CI型碳質球粒隕石的撞擊殘留物。這類特殊隕石富含水分子及有機化合物,為揭示月球水資源起源提供了關鍵線索。相關研究成果已于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研究團隊從2克月壤樣本中分離出7顆直徑不足毫米的橄欖石微碎屑。這些微晶顆粒由CI型碳質球粒隕石母體撞擊月球時,經高溫熔融后急速冷卻結晶形成。該類型隕石的母體小行星源自柯伊伯帶以外區域,其成分特征顯示含有大量水冰及復雜有機分子。對比分析表明,月球表面此類隕石殘留物的分布密度顯著高于地球,暗示太陽系邊緣物質存在向內遷移的通道。
這項發現不僅改寫了月球水資源演化模型,更為后續探測任務提供了重要方向。研究團隊正在開發更精密的微量元素檢測技術,計劃通過分析更多月壤樣本,精確量化此類隕石對月球水循環的具體貢獻比例。相關技術的突破或將推動建立全新的太陽系物質遷移理論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