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駕駛行業的激烈競爭中,易航智能憑借獨特的商業模式和技術路線,逐漸在市場中站穩腳跟。公司創始人陳禹行在回顧十年發展歷程時表示,正是對“創造真實價值”的堅持,讓易航智能穿越了行業低谷,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易航智能的成長軌跡,始于與理想的合作。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團隊發現Mobileye“黑盒”方案的封閉性嚴重制約了功能升級,于是毅然轉向全棧自研。這一決策不僅打開了技術突破的大門,更為后續與雷諾、上汽等標桿企業的合作奠定了基礎。與雷諾的合作聚焦AEB功能開發,面對國內同行普遍回避的轉彎場景,易航智能堅持挑戰高難度工況,最終通過歐洲量產認證并獲得ENCAP主動安全五星評分。與上汽的合作則展現了快速量產能力,在高速NOA領域競爭中,憑借對量產流程的深刻理解,成功擊敗體量更大的競爭對手。
“技術實力與量產能力的雙重缺失,正在淘汰大量企業。”陳禹行指出,行業洗牌期間,不少看似規模更大的企業因無法平衡技術創新與落地需求而倒下。這促使易航智能重新思考定位,最終形成“預研一代、開發一代、量產一代”的差異化競爭模式。在該框架下,預研環節由智駕公司主導,開發階段與車企深度協作,量產環節則由車企主導、智駕公司提供技術兜底。這種模式既保證了車企對核心技術的掌控,又通過專業分工提升了開發效率。
“聯合開發模式的核心,在于滿足車企對差異化的需求。”陳禹行解釋道,當前頭部供應商的標準化方案已難以滿足車企個性化需求,而易航智能通過與車企共同梳理功能定義,實現了技術方案的精準定制。這種共生型合作模式,既區別于華為的“高舉高打”策略,也避免了過度依賴單一車企的風險。數據顯示,動力電池行業早期高度集中,但市場成熟后第二梯隊企業同樣獲得發展空間,這印證了多元化競爭的可行性。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易航智能延續了務實風格。陳禹行強調,公司堅持“先落地再發聲”的原則,下一代端到端城市NOA方案將在完成量產驗證后推向市場。這種策略與部分企業“先宣傳后開發”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確保了技術成果的實用性。目前,易航智能已與多家車企推進聯合開發項目,其技術框架已完成從CNN到BEV再到端到端的迭代,始終保持行業第一梯隊水平。

行業寒冬中,智駕企業的生存壓力持續加劇。2024年,禾多科技因資金鏈斷裂解散研發部門,縱目科技三次沖擊港股上市未果,毫末智行上市計劃遭長城汽車叫停。這些曾頭頂光環的企業,暴露出技術落地能力不足的致命缺陷。與此同時,佑駕創新、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企業紛紛通過上市融資續命,務實經營成為行業共識。元戎啟行CEO周光預測,到2027年第三方智駕公司將僅剩兩至五家,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面對行業洗牌,陳禹行認為車企對合作伙伴的需求正趨于明確:全局能力、技術領先性、聯合開發經驗以及長期技術領導力。車企需要供應商在功能定義階段提供專業建議,在技術迭代中保持同步,更要具備穿越技術周期的持續創新能力。易航智能的選擇,正是通過“聯合開發、共生合作”模式,構建起覆蓋預研、開發、量產的全鏈條服務能力。
當前,汽車行業對自動駕駛的價值認知已回歸理性。陳禹行透露,易航智能除長期合作車企外,正與多家新客戶推進聯合開發項目。技術路線與商業模式的雙重收斂,正在重塑行業競爭格局。在這場淘汰賽中,找到差異化定位的企業,或將獲得穿越周期的通行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