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成都,城市空氣中涌動著別樣的活力。從延續春節熱鬧氛圍的“春糖”盛會,到買車即贈景區門票的新奇舉措,再到一場專業展會就能撬動千億產業走廊的發展奇跡,成都的會展業早已突破傳統場館的局限,演變成一場席卷全城、打破邊界的“價值風暴”。一場關于“展產融合”的深刻變革,正在這座城市悄然推進,傳統會展經濟正從“一買了之、一看了之”的簡單模式,轉變為驅動產業與消費的強大引擎。
成都大學旅游與文化學院院長諸丹指出,成都的“展產融合”實踐,本質上是從“物理疊加”到“化學融合”的演進。這一過程通過串聯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構建起以會展為價值觸媒的產業創新生態。從初期的“展產協同”,注重物理空間與基礎服務的配套;到中期的“展產耦合”,強調信息互通與活動互動;再到當前打破產業邊界的“展產深度融合”,成都的會展業經歷了三個清晰的發展階段。如今,這一演進的成果已全面顯現。2025年,成都全年計劃舉辦超過1000場展會,總面積預計達1350萬平方米,全國糖酒會、西博會、成都國際車展等一系列重磅活動接連落地,形成了覆蓋多領域、貫通全鏈條的會展矩陣。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2024年,成都會展業總收入達1536.1億元,其中直接收入158.3億元,拉動收入1377.8億元,充分印證了會展經濟“一業帶百業”的乘數效應。以2025年第112屆全國糖酒會為例,這場盛會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總展出面積達75萬平方米,涵蓋9大展區和24個特色品類展覽區域,以及城市側商務性活動和促消費活動展覽區域,拉動城市服務業增收114.5億元。更值得關注的是,糖酒會已不再只是參展商的“中轉站”,而是成為了產業落地的“催化劑”。
“這已經不只是一場展會,而是一個產業生態。”諸丹這樣評價。成都的展城、展產融合,正從形式聯動走向深度共生。這種深度共生的“化學融合”在各個展會中生動上演。在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上,一張小小的“車展票根”串聯起整座城市的消費活力。相關部門協調100余家商圈、餐飲品牌推出“車展票根專屬優惠”,聯動12家國有A級景區推出門票優惠,甚至在婚姻登記場所設立“車展甜蜜禮遇區”,讓“婚慶消費與汽車消費”奇妙相遇,激發了城市消費的新活力。
如果說消費拉動是展會的即時效應,那么產業集聚則是其更深層的價值。以中國國際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為例,大會早已超越單純的行業聚會,蛻變成為驅動“成眉樂千億光伏產業經濟走廊”發展的核心節點。前七屆大會累計撬動超千億投資,成功實現了從“會”到“鏈”再到“園”的價值閉環。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同樣展現了強大的“全域拉動效應”。車展期間策劃舉辦的“MOVE!成都”系列活動,整合商圈、文旅、餐飲等優質資源,構建覆蓋“觀展—購車—消費—游玩”全鏈條消費場景,將車展打造為汽車消費年度盛會,累計產生合同總金額57.53億元,拉動城市服務業增收21.2億元。
在雙流區,成都空港國際會議中心自今年3月開業以來,7個月內舉辦了100場活動,平均每天近0.5場的節奏跑出了展會“加速度”。更重要的是,通過會展引流,空港商貿促進中心已新簽約項目30余個,打造新型消費場景12處。這些專業展會不僅成為了一張張動感的城市名片,更在吸引全球目光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訪客的城市滿意度和重游意愿。
在AI與可持續發展理念重塑全球會展業的背景下,成都服務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數字化轉型。諸丹認為,成都服務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它已從一個標準化的保障體系,升維為一個能夠主動賦能產業創新的生態系統。成都的創新突破在于將技術與本地特色深度融合。今年,成都打造了數字孿生展館,推動會展模式從“周期性活動”向“常態化運營”轉變;通過AI算法實現展商與觀眾的精準匹配,并將“零廢棄”理念融入天府綠道體系,構建綠色可持續的會展生態。
這種升維在實踐中表現為精準的資源匹配。成都市博覽局與園區管理機構主動扮演“資源撮合”角色,推動三國創意設計產業功能區通過文創類展會實現園區內企業轉型升級。面對未來,諸丹認為,需要從臨時項目合作思維,轉向構建長效治理機制,將展會目標與產業定位深度綁定,同時通過“場景機會清單”牽引機制,使會展成為城市解決發展問題的創新接口。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長曲維璽對此深表贊同。他強調,產城融合不僅要關注經濟拉動,更要重視會展與城市社會發展的融合。曲維璽特別指出,成都會展需要在國際化程度上繼續提升,“不僅要吸引更多國際參展商,還要吸引更多國外的專業買家”,讓成都的會展舞臺更加廣闊。年關將至,會展中心燈火通明,而真正的故事發生在場館之外。商圈里的人流、工廠里的新項目、園區里的創新企業,都在訴說著會展與這座城市共同生長的故事。在這里,展會帶來的“流量”正通過各種創新機制,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推動城市發展的“留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