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名為Granola的初創公司,憑借對會議場景的精準切入和極簡主義的產品設計,在AI辦公工具領域迅速崛起。2024年5月,其產品正式上線,僅用五個月便完成A輪融資,并在次年5月以43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將估值推至2.5億美元。這家年輕企業以每周10%的用戶增長率,成為AI會議工具賽道的黑馬。
Granola的核心定位是“會議場景的AI筆記助手”,與傳統工具強調實時轉錄和完整留痕不同,其設計理念回歸用戶對會議的思考本質。嘉和資本CEO袁子恒指出,Granola的競爭力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產品創新,將內容篩選權交還用戶,AI僅補全上下文;二是戰略清晰,從面向硅谷VC、創始人等高頻會議人群的C端切入,逐步拓展至企業高管、銷售、HR等B端用戶,形成“工具-平臺-生態”的三級跳。
創始人Chris Pedregal的谷歌產品經理經歷,深刻影響了產品的底層邏輯。他發現,傳統工具如Otter.ai、Fireflies.ai依賴實時轉錄和錄音上傳,雖減輕記錄壓力,卻導致隱私風險、分心體驗和決策外包等問題。Granola因此砍掉非核心功能,僅保留會后筆記生成和AI互動:用戶手動記錄的靈感、待辦事項與轉錄文本共同輸入系統,由大語言模型重組生成個性化筆記。用戶可通過提問快速獲取關鍵信息,如“客戶反對點是什么”“下一步行動計劃”,AI則基于原始語境提供精準回應。
這種“會議中無干擾,會議后強洞察”的設計,源于Chris對會議痛點的深刻洞察。他提出,理想的人機關系應是“協作而非替代”,AI應增強而非削弱人的判斷力。為此,Granola制定了五條隱性法則:產品需有“靈魂”,避免妥協設計;保持個性化與上下文意識;通過深度用戶對話建立直覺;利用小規模用戶快速試驗前沿模型;保持對技術邊界的好奇心。
2024年產品上線時,Granola團隊僅四人,這種極小規模使其能專注打磨核心功能。例如,團隊曾測試實時轉錄功能,但發現其分散注意力后果斷放棄,轉向會后處理模式。通過“點圖儀表板”這一極簡數據工具,團隊每日分析用戶行為:是否做筆記、是否提問、是否偏離預期路徑,這些細微數據成為迭代依據。這種“堅持風格+深入用戶+擁抱實驗”的方法論,最終塑造了功能精準、以人為本的產品哲學。
Granola的2.0版本進一步擴展邊界,新增自定義筆記模板、多人協作文件夾、跨文檔語義檢索等功能,并與Slack集成,實現從會議到行動的鏈路打通。例如,HR SaaS可通過API提取面試評估,銷售團隊可自動續寫任務郵件。目前,Granola提供免費試用、個人版(每月18美元)和企業版(每人每月14美元),付費計劃支持無限會議、團隊文件夾等功能,免費用戶則有使用次數限制。
冷啟動階段,Granola精準鎖定VC、獨角獸創始人、500強高管等高凈值用戶。這類用戶付費意愿強、口碑傳播效應顯著,為早期營收提供穩定支撐的同時,也形成品牌背書。數據顯示,Granola用戶基數增長5倍,每周活躍用戶約5000人,留存率超70%,其中一半用戶在第10周仍持續使用,平均每周參與6場會議,遠超同類工具。
在競爭激烈的AI會議工具賽道,Granola通過差異化路徑突圍。袁子恒對比指出,Cluely等競品側重實時提示和應用場景擴展,而Granola則深耕細分行業模型,開發銷售、招聘、醫療等20余個行業模板。例如,投資人訪談模板可識別投資條款,銷售復盤模板能捕捉客戶風險信號,醫療模板則支持專業術語識別。
對于國內AI創業者,袁子恒建議從用戶需求和人機協同角度切入,探索垂直場景并融入B端工具生態。他觀察到,海外用戶付費意愿強、To B生態發達,創業公司易找到生態位,而國內C端付費能力弱、企業用戶要求私有化部署,難以實現爆發式增長。目前,他正幫助AI應用出海創業者對接商業模式、人才和資源,認為釘釘等大廠推出的AI錄音卡片、Plaud的硬件路徑,均是值得借鑒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