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權威消息,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教授,因病在北京辭世,享年103歲。這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家,用一生詮釋了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
楊振寧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兩年后取得該校碩士學位。1948年,他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次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開展博士后研究。正是在這里,他與李政道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合作,這段合作被視為現代物理學史上最具創造力的學術伙伴關系之一。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項突破性發現顛覆了物理學界延續數十年的認知——此前科學家普遍認為宇稱守恒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則。他們的研究指出,在β衰變等弱相互作用過程中,物理現象與其鏡像表現并不對稱。這一理論經吳健雄團隊實驗證實后,徹底改變了粒子物理學的研究方向。
在理論物理領域,楊振寧1954年與羅伯特·米爾斯提出的非阿貝爾規范場論具有劃時代意義。該理論將電磁相互作用中的規范對稱性推廣到更復雜的場論體系,為構建描述夸克、輕子等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奠定了數學基礎。如今的標準模型作為粒子物理學的核心理論,其框架結構直接源于楊-米爾斯理論。
這位物理學巨匠在統計力學領域同樣留下深刻印記。他發現的"楊-巴克斯特方程"為解決一維多體問題提供了關鍵工具,該方程在量子場論、弦理論、凝聚態物理等多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199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四位菲爾茲獎得主中有三位的研究與該方程密切相關,足見其學術價值。
晚年歸國后,楊振寧選擇在清華大學定居,持續為培養科研人才貢獻力量。2021年,時年99歲的他將畢生收藏的2000余件圖書、手稿、信件等珍貴資料悉數捐贈清華,這些資料成為后人研究科學史的重要文獻。
從普林斯頓的辦公室到清華園的講堂,楊振寧始終保持著對科學探索的熱情。他的學術成就不僅重塑了現代物理學格局,更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求真精神影響著幾代科研工作者。這位科學巨匠的離去,使物理學界失去了一位標桿式人物,但他留下的思想遺產將繼續指引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