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于近日逝世,享年103歲。作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他畢生致力于理論物理研究,在粒子物理、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取得開創性成就,為現代物理學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振寧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鎮,父親楊武之是著名數學家,曾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四歲時在母親教導下開始識字,僅用一年多便掌握三千漢字,展現出超常的學習天賦。1933年進入北平崇德中學后,他在校圖書館偶然讀到金斯《神秘的宇宙》中譯本,由此對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產生濃厚興趣,這段經歷成為他投身物理學的起點。
抗日戰爭爆發后,16歲的楊振寧隨家人輾轉抵達昆明,以同等學力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盡管最初遵從父命選擇化學系,但通過自學高中物理教材,他很快發現自己對物理學的熱愛,經吳有訓教授同意轉入物理系。1942年,他以《群論與多原子分子的振動》論文獲理學學士學位,兩年后完成《超晶格統計理論探究》碩士學位論文,師從吳大猷、王竹溪等物理學家。
1945年,楊振寧獲得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等大師,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次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開展博士后研究,與李政道展開合作,這段合作催生了物理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1952年,他從昂薩格的復雜數學解中成功提取出自發磁化強度精確公式,這項工作引起愛因斯坦關注,后者曾派助手邀請他面談。
在統計力學領域,楊振寧與合作者提出稀薄玻色子多體系統的基態能量修正理論,其平方根修正項后獲實驗證實。1961年,他將規范變換技巧應用于凝聚態系統,解釋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現象;次年提出非對角長程序概念,為理解超流和超導現象提供理論框架。這些方法在凝聚態物理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
楊振寧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1956年與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該理論打破物理學界延續數十年的宇稱守恒觀念,次年被吳健雄實驗證實。這項發現解釋了宇宙正物質“過剩”的奧秘,為理解重子數起源提供關鍵依據。為此,二人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詞特別強調他們對基本粒子研究的深遠影響。
物理學界普遍認為,楊振寧1954年與米爾斯提出的規范場論具有更重大的理論價值。該理論構建了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統一數學框架,為現代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奠定基礎。電弱統一理論和量子色動力學均在此理論啟發下發展,根據規范場論預言發現的新粒子使七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規范對稱性概念如同物理學的“通用語言”,揭示了電磁、強、弱三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統一本質。
在量子信息領域,楊振寧1960年代提出的楊-巴克斯特方程持續發揮重要作用。這個描述三粒子相互作用一致性的方程,為量子計算機設計提供理論基礎。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團隊應用該方程構建低噪聲量子線路,有效提升計算精度。方程在統計物理中的應用則幫助科學家理解物質相變規律,如水的結冰現象和磁鐵的極性形成。
楊振寧的科學成就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認可,除諾貝爾獎外,還榮獲費米獎、沃爾夫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等重要獎項。他是中美英等多國科學院院士,在促進國際科技交流方面作出特殊貢獻。1971年,他成為中美關系緩和后首位訪華的華裔科學家,此后多次回國推動科技文化交流,為中美建交和科技合作發揮橋梁作用。
2003年回國定居清華大學后,楊振寧擔任高等研究院教授和名譽院長,親自為本科生授課。他通過多種渠道為清華高研院籌措資金超億元,著力培養中國頂尖科學人才。2015年放棄美國國籍,2016年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些舉動彰顯其深厚的愛國情懷。在清華園里,這位跨世紀物理學家繼續以教育者的身份培育新一代科研人才。
楊振寧的科學研究始終體現嚴謹態度與創新思維。他擅長從復雜現象中提煉本質問題,運用數學工具進行嚴格推導。作為教育家,他培養的眾多學生已成為各領域領軍人物。他強調基礎科學教育的重要性,主張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這位科學巨匠用百年人生詮釋了科學探索的真諦,其學術思想與精神品格將持續影響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