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能手機市場陷入芯片、屏幕、影像等核心參數的激烈比拼時,REDMI用一款K90 Pro Max手機將"外放音質"這個長期被邊緣化的配置推到了聚光燈下。這款以"極致性價比"著稱的品牌,此次一反常態地未將宣傳重點放在傳統性能指標上,而是通過一套組合拳式的聲學創新,試圖在高端市場開辟新賽道。
這款新機的聲學架構堪稱"集大成者"。設計團隊將傳統相機裝飾區改造為集成Bose標志的獨立低音炮,據推測可能采用瑞聲1216或1326規格揚聲器,音腔體積達2cc級別。相較市面上主流的1115揚聲器,這種"底大一級"的設計在物理層面就占據了優勢。更引人注目的是其2.1聲道聲學架構:頂部與底部各配置一枚1115E同軸揚聲器負責中高頻,背部獨立低音炮則專攻低頻表現,形成完整的三分頻系統。
支撐這套聲學系統的還有兩大技術突破。首先是獨立DAC的加入,這個常被忽視的音頻芯片如同為揚聲器配備專業引擎,既能保證大音量下的零失真表現,又能拓展動態范圍與瞬態響應。其次是與Bose的聯合調校,雖然近年"Sound by"系列聯名屢見不鮮,但音頻大廠的深度參與仍為產品音質提供了專業背書。這種從硬件到調校的全面升級,使K90 Pro Max的聲學配置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手機聲學的發展軌跡本就是一條跌宕起伏的曲線。早在功能機時代,摩托羅拉的和弦鈴聲就曾引領個性潮流;步步高音樂手機則通過專業音頻芯片,讓手機首次具備了音樂播放器的實力。智能機時代開啟后,HTC M7的BoomSound雙揚聲器創造了立體聲標桿,Moto Z與JBL合作的音箱模塊更重新定義了外放標準。但TWS耳機的普及使這條進化線一度停滯,廠商們轉而聚焦屏幕、性能等更易量化的賽道。
直到2020年小米10S的出現,才讓手機聲學重獲關注。這款搭載對稱式雙1216P揚聲器、1.2cc超大音腔,并經哈曼卡頓調校的產品,被網友譽為"被手機耽誤的音樂播放器"。隨后小米12 Pro更嘗試四揚聲器分頻設計,但這些高光時刻未能持續。過去三年間,主流廠商滿足于配備支持杜比全景聲的立體聲雙揚聲器,外放音質始終未能成為競爭焦點。
REDMI此次的突破性嘗試,折射出高端市場同質化競爭的困境。當各家旗艦在芯片性能、屏幕素質、影像規格上難分伯仲時,消費者為何要為相似配置支付更高溢價?答案或許就藏在那些被忽視的體驗細節中。對于正在沖擊高端的REDMI而言,外放音質既是技術實力的證明,也是品牌升級的戰略支點——通過打造"人無我有"的差異化體驗,覆蓋其他領域的細微不足。
這種選擇背后是現實的權衡。手機內部空間寸土寸金,大尺寸揚聲器必然擠占相機傳感器、電池或散熱結構的空間。在TWS耳機成為主流的當下,外放功能的使用場景確實在縮減。但REDMI的押注恰逢其時:當高端市場陷入參數內卷時,那些能帶來真實體驗提升的細節,反而可能成為突破口。宿舍追劇、廚房聽播客、戶外分享音樂等場景,都在呼喚更好的外放表現。
這款產品的市場反響尚待驗證,但它已向行業傳遞明確信號:在參數競爭之外,仍存在未被充分開發的體驗領域。當各家旗艦的硬件配置日趨趨同時,聲音或許真的會成為下一個競爭焦點。REDMI的這次嘗試,無論成功與否,都將為智能手機的發展路徑提供新的思考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