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除了八大行星繞太陽運行外,還有數以千萬計的小行星在各自的軌道上穿行。這些小行星中,部分運行軌跡靠近地球,被稱為近地小行星,它們雖然撞擊地球的概率極低,但一旦發生,破壞力將是災難性的。科學界普遍認為,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直接導致了包括恐龍在內約75%的物種滅絕。
為何小行星會偏離原有軌道撞擊地球?這背后與太陽系中各大行星的引力作用密切相關。木星作為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其質量是其他七大行星總和的2.5倍,對小行星的軌道演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科學家推測,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原本可能孕育出一顆新行星,但因木星引力過強,吸收了過多物質,導致行星未能形成,反而形成了密集的小行星帶。
地球歷史上,小行星撞擊事件屢見不鮮,每一次都深刻改變了地球的生態環境。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北美墨西哥灣尤卡坦半島,形成了直徑約180公里的希克蘇魯伯撞擊坑。這次撞擊導致全球約75%的生物滅絕,恐龍時代就此終結,哺乳動物逐漸崛起,最終演化出人類文明。
進入近現代,小行星撞擊事件依然時有發生。2013年2月15日,一顆直徑約20米的小行星以約18公里每秒的速度撞擊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地區,這是21世紀規模最大的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小行星在約30公里高空爆炸,威力相當于30顆廣島原子彈,沖擊波擊碎了約3000棟房屋的玻璃,留下了豐富的影像資料。
更早的1908年6月30日,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河上空發生了一起近200年來地球遭遇的最大規模撞擊事件。小行星爆炸的威力相當于1000顆廣島原子彈,沖擊波摧毀了超過2150平方公里內的八千萬棵樹,事發后數天內,亞洲與歐洲的夜空均呈現出暗紅色。
面對小行星撞擊的潛在威脅,人類并非束手無策。科學家提出了多種應對策略,包括用飛行器拖走小行星、利用激光燒蝕、通過萬有引力緩慢牽引改變軌道等。然而,目前技術最成熟、最可行的手段是動能撞擊,即利用飛行器撞擊小行星,施加外力使其偏離威脅地球的軌道。
2022年9月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飛鏢”航天器在太空中飛行了308天后,成功撞上了一顆小行星,完成了“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任務。這次實驗選擇了一個對地球無威脅的雙星系統作為目標,以防止人類操作失誤將無害小行星導向地球。
中國也在積極規劃小行星防御任務。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透露,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后實施首個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采用“伴飛+撞擊+伴飛”模式,對目標小行星進行動能撞擊,并評估撞擊效果。該任務將在距離地球1000萬公里左右的地方發射動能撞擊器,改變小行星3到5厘米的軌道,確保其在幾十年到100年內不會撞擊地球。
監測小行星、提前預警已成為全球各國的重要任務。人類已經建立了小行星監測系統,通過地基光學望遠鏡等設備探測追蹤危險小行星,對撞擊時間、落點、危害程度進行預報,并采取有效處置手段。目前,人類已成功預警小行星來襲11次,時間誤差較小。2008年,人類首次準確預測小行星撞擊地球,預計撞擊時間與實際撞擊時間誤差僅15秒。最近的一次成功預警發生在2024年12月4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在云南姚安成功預警了一顆直徑約0.75至1米的小行星撞擊。
吳偉仁院士指出,小行星撞擊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潛在威脅,但隨著探測、防御能力的提升,人類不僅能有效預防危險,還將為小行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開辟新途徑,進一步拓展太空資源的利用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