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執行院長陳宇翱教授深耕量子物理基礎研究領域多年,重點突破光與冷原子系統的量子調控技術,并將相關成果系統性應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及精密測量等前沿方向,取得多項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突破。其團隊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量子信息科學的基礎理論發展,更為技術轉化提供了關鍵支撐。
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已形成顯著的技術優勢。2016年成功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標志著我國在星地量子通信領域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2017年建成的“京滬干線”量子通信骨干網絡,則構建起覆蓋千公里級的實用化量子密鑰分發體系。這兩項里程碑式工程,使我國在量子通信實用化進程中領先全球。
陳宇翱教授在分析國際競爭格局時指出,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技術積累已形成代際優勢。相較于歐洲同行,我國在關鍵設備研發、系統集成能力方面領先三至五年;與美國相比,在工程化應用和標準化建設層面則具有五至八年的先發優勢。這種判斷基于對全球主要科研機構專利布局、實驗成果轉化效率及產業生態完善程度的綜合評估。
當前全球量子科技競爭呈現多極化特征:美國在量子計算硬件研發領域保持領先,歐洲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底蘊深厚,而中國憑借完整的產學研用鏈條,在量子通信工程化應用方面形成獨特優勢。這種差異化發展路徑,正推動全球量子信息產業進入技術融合與標準制定的關鍵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