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四十載,伴NI行”的旋律回蕩,一段跨越四十年的中日汽車產業共生故事徐徐展開。自1985年日產汽車北京辦事處成立,這家日本車企便以“觀察者”身份開啟中國之旅,如今已成長為深度參與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四十年間,日產不僅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從萌芽到騰飛的歷程,更通過技術革新與產品迭代,成為千萬中國家庭出行生活的陪伴者。

1985年,日產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時僅有3名員工,業務聚焦整車進口與市場調研。這顆種子在2003年迎來關鍵轉折——與東風汽車集團成立合資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成為中國汽車行業規模最大、合作層次最深的合資項目之一。東風汽車集團副總經理周鋒指出,雙方實現了資本、戰略與行動的“三合”深度融合,構建起覆蓋研發、生產、供應鏈、銷售的全產業鏈體系。目前,日產在華擁有450家供應商,其中55家為本土零部件企業,帶動上下游產業協同升級,中國生產的零部件已出口至20多個國家,出口額較初期增長45倍。
在乘用車領域,東風日產持續領跑市場;商用車板塊則由1993年成立的鄭州日產主導,承擔技術引入與本土化適配的重任。日產中國管理委員會主席馬智欣感慨:“四十年前,我們帶著技術來到中國;如今,中國的供應鏈與研發能力已反哺全球市場。”這種角色轉變,印證了日產“在中國、為中國”戰略的成功——中國生產的零部件不僅滿足國內需求,更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環節。
產品矩陣的演變,是中國汽車消費升級的縮影。1973年進入中國的公爵轎車,以木紋內飾、絲絨座椅等高端配置,成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消費者對“進口豪車”的集體記憶,盡管售價相當于普通工人十幾年工資,仍供不應求。2004年國產的天籟,憑借“大沙發”座椅與舒適體驗,累計銷量突破150萬輛,相當于每200位中國車主中就有一位選擇天籟。帕拉丁在2003年達喀爾拉力賽中成為首個完賽的中國品牌車隊,點燃了國人的越野熱情;而“東瀛戰神”GT-R則以極致性能,成為幾代車迷的夢想之車。
市場數據的躍遷更顯實力。2003年與東風合作初期,年銷量不足10萬輛;2017年已突破150萬輛。即便在行業轉型期,2025年9月日產中國區銷量仍達61552輛,同比增長,其中東風日產銷量57161輛,環比增長4.6%,純電轎車N7累計交付超3萬輛。這些數據背后,是日產“技術日產”口碑的持續進化——從早期引入CVT變速箱、VC-Turbo可變壓縮比發動機,到如今本土化創新成為核心競爭力,中國團隊在“在中國、為中國、向全球”戰略下,獲得產品定義與價格策略的自主權,通過Glocal模式將車型開發周期壓縮至24個月。

面對汽車產業電驅化與智能化浪潮,日產明確“電驅化+燃油智能化”雙線策略。2025年第四季度,全球首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N6與天籟·鴻蒙座艙版將同步上市。N6搭載21.1kWh大電池,CLTC工況純電續航超150公里,百公里綜合油耗低至4.2L;天籟·鴻蒙座艙版則成為全球首款搭載鴻蒙座艙的燃油車,聯合華為打造HarmonySpace5系統,重塑燃油車智能標桿。商用車領域,鄭州日產FrontierPro“雙子星”皮卡全球首秀,作為日產首款在華設計、生產并出口的車型,計劃2026年起出口50余國,年出口量預計達6萬輛,占日產全球皮卡出口的30%。
在新能源領域,日產劃定清晰路線圖:到2027年,在中國市場推出10款新能源車,涵蓋插電混動、純電動等多種動力形式。2026年,長續航版Ariya將實現國產,續航超700公里。智能化布局同樣加速,與Momenta合作的自動駕駛方案已完成14萬公里路測,計劃2026年搭載于高端車型;與華為、科大訊飛等企業的合作不斷深化,天籟鴻蒙座艙的交互邏輯已被納入日產全球標準,將用于2026年北美版車型。
綠色發展領域,日產已率先行動。襄陽“零碳工廠”采用光伏發電,覆蓋30%生產用電;電池回收中心單套系統處理的電池能量,可滿足50戶家庭日常需求,構建起“生產-使用-回收”的循環經濟模式。日產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伊凡·埃斯皮諾薩直言:“全球汽車產業的轉型,中國是關鍵引擎。日產的‘Re:Nissan’計劃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于在中國市場的表現。”
在人才與公益領域,日產同樣成果豐碩。通過“日產筑夢課堂”公益項目,走進170多所小學,讓超過20萬青少年接觸汽車科技知識,部分學員如今已參與新款車型研發,形成人才培養閉環。從四十年前的“初探者”到如今的“引領者”,日產用成績證明了與中國市場共生共榮的決心。當中國汽車產業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這位“老朋友”正以更深度的本土化創新,書寫新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