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近期迎來一則重要人事變動:珍酒李渡集團宣布,原首席執行官顏濤轉任董事會副主席,57歲的湯向陽正式接任集團CEO。這一調整發生在行業深度調整期——國內醬香型白酒市場競爭白熱化,海外業務仍處于探索階段,企業增長壓力顯著。
新任CEO湯向陽的履歷顯示,其自1989年加入集團,擁有超過35年的行業經驗。2014年,他臨危受命接管連續五年更換五任總經理的江西李渡酒業,通過優化產品結構、強化渠道管理,成功帶領企業扭虧為盈。2023年起,他擔任集團副總裁,負責核心業務板塊運營。此次接任CEO后,其任期為三年,年薪及績效獎勵合計500萬元,同時通過管理層持股和股權激勵計劃深度綁定企業利益,目前持有集團83.3萬股普通股及333.3萬股未歸屬股份。
珍酒李渡集團由珍酒、李渡、湘窖和開口笑四大品牌構成,其中珍酒與李渡為營收主力。作為“港股白酒第一股”和“醬香白酒第二股”,企業曾實現連續四年增長,2020年至2024年營收從51.02億元增至70.67億元。但增速放緩趨勢明顯,營收增長率從2021年的112.66%驟降至2024年的0.52%。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企業營收24.97億元,同比下降39.6%;凈利潤5.75億元,同比減少23.5%,凸顯增長壓力。
當前,企業面臨三大核心挑戰。國內市場方面,醬香型白酒賽道已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茅臺等頭部品牌占據高端市場,區域品牌通過低價策略滲透下沉市場,珍酒李渡主攻的300-800元價格帶面臨“上下擠壓”。國際化進程中,企業雖重啟海外業務近兩年,但收入占比仍極低。海外消費者對醬香“酸澀感”接受度有限,更偏好威士忌等口感柔和的烈酒;同時,國際五星級酒店、米其林餐廳等高端渠道的入場費與維護成本高昂,疊加與國際烈酒品牌的貨架資源競爭,推高運營成本。
多品牌協同不足的問題同樣突出。旗下四大品牌存在渠道重疊、資源分散現象,導致營銷費用居高不下。企業曾嘗試將李渡的“文旅IP”與珍酒的“歷史底蘊”轉化為消費認知,但尚未形成顯著業績突破。董事長吳向東此前提出“抱團出海”戰略,旨在與其他酒企分攤海外推廣費用、共享渠道資源,但具體機制仍需管理者推動落地。海外產品組合需進一步優化,避免單一醬香輸出,開發適配當地口感的衍生產品。
行業格局方面,珍酒李渡處于“頭部壓制、腰部混戰”的中間地帶。高端市場被茅臺、五糧液壟斷,中端市場則聚集習酒、郎酒、金沙等醬酒品牌與瀘州老窖、劍南春等濃香品牌,競爭異常激烈。消費趨勢顯示,“文化賦能+場景創新”成為破局關鍵。年輕消費者對白酒的需求從“社交剛需”轉向“體驗消費”,李渡的“考古文旅”項目與1912美食研究所的“佐酒菜品”契合這一趨勢,但如何將小眾體驗轉化為大眾消費,仍是待解難題。
為應對挑戰,企業近期動作頻繁。2025年,珍酒舉辦50周年慶典,簽約姚安娜為白酒“申遺大使”,并推出高端新品“大珍·珍酒”。發布會上,董事長吳向東直言:“希望打造像茅臺一樣成功的產品。”這一愿景背后,是企業在營銷創新與市場破局上的迫切需求。例如,吳向東親自試水視頻直播帶貨,拉近品牌與年輕消費者的距離;珍酒“大珍”采用“送股招商”模式強化渠道黏性;跨界推出“牛市”啤酒探索品類延伸。這些舉措或將成為湯向陽推動集團變革的重要抓手。
湯向陽的接任,為珍酒李渡注入“老將”的穩健與經驗。其在李渡期間打造的差異化營銷體系,或將在集團層面復制升級。然而,要實現“世界一流釀酒企業”的目標,仍需在行業深度調整期中持續突破。這場“持久戰”的最終答案,或將由市場與時間共同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