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德汽車產業合作的標桿企業,一汽-大眾即將迎來第3000萬輛整車下線的重要時刻,成為中國首個實現這一里程碑的乘用車制造商。這一成就不僅標志著企業自身的跨越式發展,更折射出中國汽車工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非凡進步。34年間,這家企業始終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中國汽車產業的時代篇章。

自1991年成立以來,一汽-大眾便成為中德汽車產業深度合作的核心載體。作為國內首個按經濟規模建設的現代化乘用車生產基地,企業從最初僅生產單一品牌一款車型,逐步發展為擁有大眾、奧迪、捷達三大品牌、30余款燃油及新能源車型的產業巨頭。其產品矩陣全面覆蓋經濟型、主流及豪華市場,以國際標準品質滿足中國消費者多元化需求。通過持續深化技術引進與本土化研發,企業實現了從市場開拓到服務升級的全鏈條創新,成為中國對外開放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行業典范。
在區域經濟發展層面,一汽-大眾構建了覆蓋長春、成都、佛山、青島、天津的"五地六廠"戰略布局。每個生產基地的落地都帶動了當地制造業升級和產業鏈集群發展,成為區域經濟振興的重要引擎。企業通過產能布局促進上下游產業協同,為地方經濟注入持續動能。同時,積極響應國家綠色發展號召,六大生產基地全部建成行業領先的"無廢工廠",其中兩家工廠接近"零碳"標準,在環保制造領域樹立了新標桿。

第3000萬輛整車下線,既是對一汽-大眾34年發展歷程的見證,更是中國汽車工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面向未來,企業將繼續深化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以新質生產力培育為核心,引領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開拓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