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要賣車了!”近日,一則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10月14日,在京東11.11驚喜開放日上,這家電商巨頭宣布將聯合寧德時代、廣汽集團推出一款“國民好車”,并于雙11期間正式發布。消息傳出后,不少人猜測“劉強東也要跨界造車了”,但京東很快對此作出澄清。

京東明確表示,此次合作不涉及整車制造環節,而是聚焦于用戶消費洞察與獨家銷售。其核心模式是“反向定制”——通過平臺積累的海量消費數據,分析消費者對汽車的深層需求,并將這些需求精準反饋給制造商,最終生產出更貼合市場的產品。這一模式并非京東首次嘗試,此前已在多個領域驗證成功,此次只是將其擴展至汽車行業。
合作三方各具優勢:寧德時代作為全球動力電池龍頭,掌握電池技術與換電生態;廣汽集團擁有完整的整車制造能力;京東則擅長用戶洞察與銷售網絡構建。這種分工有效規避了互聯網公司直接造車的風險。以百度為例,其累計投資極越汽車約88億元后仍難持續輸血;小米汽車也因BMS電池管理系統軟件缺陷召回近11.7萬輛SU7,直接損失超2.3億元。相比之下,京東選擇了一條更穩健的路徑。
從財務數據看,京東的底氣來自充足的現金流。2025年第二季度,京東集團收入達3567億元,同比增長22.4%;零售業務收入3101億元,增長20.6%,經營利潤率創大促季度歷史最高紀錄,達4.5%。截至6月30日,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及短期投資總計2234億元。與此同時,營銷開支同比增長127.6%至270億元,反映出公司對新業務推廣的積極投入,賣車業務顯然是重要增長點之一。
互聯網公司造車的教訓遠多于成功案例。高合停工停產、哪吒汽車發展受阻、極越汽車直播解散等事件,暴露了互聯網思維與造車本質的矛盾。汽車產品關乎生命安全,無法像互聯網產品那樣快速迭代或“先上線再修復”。小米SU7的召回事件便是典型——BMS軟件缺陷導致車輛突然限速、斷電甚至趴窩,一位上海車主回憶:“高速上突然失速,后車差點追尾,現在想想都后怕。”
新能源汽車市場已進入淘汰賽階段。據乘聯會數據,今年11月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52.3%,連續5個月突破50%。市場成熟度提升意味著窗口期收窄,后來者面臨的壁壘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京東如何贏得消費者信任?
京東的策略是“坦誠溝通+精準需求+全周期服務”。一方面,明確自身不造車,而是發揮渠道與數據優勢,管理消費者預期;另一方面,通過平臺數據精準把握需求,新車將在安全性、電池補能、配套服務、價格等方面實現突破,并推出一站式購車模式。京東已構建起從銷售到售后服務的全鏈條能力:2015年戰略投資蔚來,2024年投入5億元補貼汽車以舊換新,2025年拿下比亞迪售后大單。透明定價與便捷服務或成為其差異化優勢,例如通過獨家銷售減少中間環節,利用物流網絡提升售后體驗。
京東的野心不止于賣車。2025年5月,其注冊了“Joyrobotaxi”商標,正式進軍自動駕駛出租車領域。更引人注目的是,京東計劃將Robotaxi車內空間轉化為“移動電商終端”,乘客可在行駛過程中下單生鮮、日用品,實現“線上下單、車內取貨”的即時零售閉環。這一布局已超越傳統造車或賣車范疇,試圖構建全新的消費場景。
11月9日,這款“國民好車”將正式亮相。市場會如何回應京東的這套邏輯?在互聯網造車經歷多輪起落后,消費者已愈發理性,或許只有真正解決需求的產品,才能經得起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