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慶黃金周,全國旅游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突破24億人次,日均客流達3.04億,創歷史新高。然而,這場旅游盛宴背后,民航業卻陷入“旺丁不旺財”的怪圈——出行人次激增的同時,航空公司盈利能力持續承壓,行業整體仍未擺脫虧損陰影。

機票價格波動成為市場焦點。今年國慶假期,國內機票均價同比上漲9.2%,裸票價達804元,社交媒體上“蹲降價失敗”的吐槽頻現。但價格回升并未轉化為利潤,行業數據顯示,國內機票價格仍遠低于盈虧平衡點。民航局反內卷措施下,航空公司被要求規范價格競爭,7月以來行業運價動態監測機制逐步建立,8月《航空客運自律公約》出臺,明確禁止低于成本價傾銷。
在全行業虧損中,春秋航空以差異化策略突圍。這家以“低票價、高效率”著稱的廉航,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1.69億元,凈利潤率超10%,成為行業唯一盈利的大型航司。其商業模式核心在于極致成本控制:通過高比例紅眼航班降低起降費用,直銷渠道占比超90%削減銷售成本,更取消免費餐食等非核心服務。據測算,僅餐食一項,春秋航空每年可節省數億元成本,而三大航2024年餐食費用同比增幅均超40%,直接拖累利潤表現。
消費趨勢變化為廉航提供生存土壤。路透社測算顯示,今年黃金周人均出游消費同比下降0.55%,為2022年以來最低。武漢街頭、麗江景區停車場出現的“帳篷族”,折射出消費者對價格的極度敏感。這種趨勢下,春秋航空“用服務減法換價格優勢”的模式精準契合市場需求——通過拆分行李托運、餐食等附加服務,將基礎票價壓至全行業最低,吸引價格敏感型客群。

但低成本戰略的副作用逐漸顯現。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春秋航空累計投訴量達1.46萬條,主要集中在附加收費項目過多。有乘客計算,購買廉價機票后,疊加行李費、餐食費等支出,實際成本可能超過全服務航司。這種“低價引流、高價變現”的模式,雖在短期內提升利潤,卻對品牌口碑造成沖擊。
行業格局深刻調整中,春秋航空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全服務航司開始降價搶客,三大航今年國慶假期部分航線票價已接近廉航水平;另一方面,中國民航市場集中度遠低于美國,前四大航司市場份額僅47%,價格戰仍將持續。春秋航空CEO王煜坦言:“我們的目標不是讓乘客舒服,而是讓乘客便宜地飛。”但要在低價與服務間找到平衡點,仍是廉航模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高鐵競爭進一步擠壓航空市場。數據顯示,全國約四分之一的航線與高鐵重合,后者憑借準點率、便捷性優勢,在800公里以內中短途市場占據主導。民航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三大航持續虧損,累計虧損額超47億元,行業供給過剩問題仍未解決。在這場持久戰中,春秋航空的“摳門”哲學能否持續奏效,將決定其能否從“盈利王座”走向長期領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