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領域正掀起一場硬件革命。憑借ChatGPT引領全球AI浪潮的OpenAI,在鞏固軟件優勢后,將戰略重心轉向智能硬件開發。這家硅谷新貴不僅連續從蘋果挖角硬件設計團隊,更與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中國供應鏈巨頭達成合作,標志著中美科技產業進入深度協同的新階段。行業分析師指出,中國制造業正從全球產業鏈的"組裝中心"升級為AI硬件創新的關鍵參與者。
在舊金山舉辦的開發者大會上,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與前蘋果首席設計師喬尼·艾夫共同宣布,公司正在研發15至20款突破性硬件產品。這些設備將摒棄傳統屏幕交互,通過多攝像頭陣列、環境感知麥克風和智能揚聲器構建"無界交互"系統。與蘋果Siri需要喚醒詞不同,新設備將保持24小時在線狀態,通過持續收集視覺和聽覺數據形成個性化"記憶庫"。消息人士透露,首款產品可能于2026年底面世,但技術瓶頸已導致部分研發進度延遲。
這場硬件革命背后,中國供應鏈企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OpenAI已與立訊精密簽署智能眼鏡組裝協議,歌爾股份則成為其揚聲器模塊核心供應商。這兩家"果鏈"企業憑借精密制造能力和全產業鏈整合優勢,成功從智能手機領域延伸至AI硬件市場。據內部人士透露,立訊精密獲得的訂單涉及智能錄音設備和可穿戴裝置,顯示出中國企業在微電子封裝、光學模組等關鍵環節的技術突破。
中美科技合作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亮亮視野首席運營官婁身強觀察發現,外企對華技術合作重點已從成本控制轉向良品率保障和技術同步。以智能眼鏡所需的碳化硅光波導技術為例,中美科研機構正開展平行攻關,形成對等合作格局。九天睿芯創始人劉洪杰指出,中國企業在AI硬件制造、研發和品牌服務領域已形成完整閉環,僅部分場景需要對接美國大模型服務。"即使未來發生技術解耦,中國產業鏈仍能保持自主發展能力。"
智能硬件市場正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meta公司自2023年以來已售出200萬副AI眼鏡,并計劃推出新型號。市場上還涌現出"Friend"智能項鏈、AI毛絨玩具等創新產品。但行業報告顯示,多數跨界企業面臨技術落地難題,去年推出的Rabbit R1語音助手就因體驗不佳遭到媒體批評。這凸顯出硬件制造的專業門檻,也解釋了為何OpenAI等軟件巨頭選擇與中國制造商深度綁定。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分析認為,蘋果全球供應鏈的成功經驗為OpenAI提供了現成路徑。中國制造業不僅提供成本優勢,更在精密加工、品質管控和快速響應方面形成核心競爭力。從零部件生產到整機組裝,完整的產業鏈條成為技術迭代的關鍵支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員梁懷新強調,中國在工藝穩定性、成本控制和出貨規模方面的優勢難以替代,任何試圖將生產轉移至其他地區的嘗試都將面臨巨大成本壓力。
在這場AI硬件競賽中,中國企業的戰略定位愈發清晰。婁身強建議,國內廠商應重點突破光學器件、AI芯片等核心環節,建立中美技術雙軌適配體系。他指出,中美科技產業既存在競爭也保持互補,通過技術開放與產業協作,有望共同構建更具韌性的全球科技生態。隨著AI能力釋放越來越依賴專用硬件載體,中國完整的智能硬件產業鏈正在重塑全球創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