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2025年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正式推出"神農大模型3.0"這一農業領域重大科研成果。該模型以中國神話中掌管農業的神農氏命名,體現了研發團隊對農業科技突破的期待,現已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據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院士介紹,這款垂直型農業大模型突破了傳統數據壁壘。在農業科研領域長期存在不同學科數據割裂的現象,而新模型通過整合跨學科數據資源,構建起覆蓋育種、病蟲害防治等多領域的智能知識體系。模型特別針對農業場景優化算法,能夠處理海量專業數據并輸出精準解決方案。
在小麥育種研究領域,該模型已展現出獨特價值。以中國農大研究團隊為例,當需要提升小麥抗熱性與抗病性時,模型可自動分析基因編輯的可行路徑,推薦最優基因組合方案。這種跨學科智能輔助,使得數字科學、機器人技術、基因編輯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得以高效融合。
針對農業生產一線需求,研發團隊開發了病蟲害智能診斷功能。農民通過手機端即可上傳作物影像,模型能快速識別病蟲害種類,同步提供防治建議。當檢測到重大疫情風險時,系統會自動建議聯系農業管理部門,形成"診斷-處置-上報"的完整閉環。
作為開放型科研平臺,神農大模型3.0采用全球共享模式。任何國家的科研機構均可接入使用,模型具備動態升級能力,可根據不同地域的農業特點進行適應性調整。這種開放架構為發展中國家獲取先進農業技術提供了新途徑。
孫其信特別指出,該模型區別于通用型人工智能,是專門為農業場景設計的專業系統。其知識庫包含全球主要農作物的生長數據、氣候適應模型和病蟲害圖譜,在農業教育、科研創新和產業應用三個層面形成完整支撐體系。目前已有多個國際團隊開始測試模型在熱帶農業中的應用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