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領域正經歷一場微妙的轉折。盡管行業熱度未減,但關于“AI泡沫”的討論已從邊緣逐漸滲透至主流視野。從分析師到科技巨頭創始人,包括OpenAI的薩姆·奧爾特曼、亞馬遜的杰夫·貝索斯等,均公開表達了對AI投入產出失衡的擔憂——資本與算力成本持續攀升,商業化回報卻遲遲未能兌現,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現狀讓許多人聯想到歷史上的科技泡沫。
在這場反思浪潮中,蘋果的AI戰略意外成為焦點。過去兩年,蘋果常因AI技術布局滯后遭受批評,但其“克制務實”的路線如今卻獲得行業關注。華為、OPPO、榮耀等國內廠商,甚至谷歌等國際科技巨頭,均在不同場合對蘋果的端云協同模式表示認可。這種轉變背后,折射出行業對AI發展路徑的重新思考:在追求技術突破的同時,如何平衡創新與風險?
谷歌最新發布的私有AI計算平臺(PAC)成為這一趨勢的典型案例。當地時間11月11日,谷歌在Pixel功能更新中正式推出PAC,并率先應用于Pixel 10手機。該平臺通過硬件級安全架構與機密計算技術,構建了一個“零權限沙箱”——當用戶使用跨應用建議功能Magic Cue時,所有數據在加密后被送入云端隔離環境,計算完成后自動銷毀,連谷歌工程師也無法訪問。這種設計既保留了云端大模型的強大推理能力,又通過端到端加密確保了用戶隱私。
谷歌的方案并非孤例。蘋果去年在WWDC上提出的私有云計算(PCC)概念,同樣試圖解決端云協同的隱私難題。蘋果的方案通過自研芯片與操作系統構建專用數據中心,在數據發送前驗證云端系統版本,并在受保護環境中完成計算。不過,由于蘋果云端模型性能受限,此前有報道稱其計劃引入谷歌Gemini模型以增強Apple Intelligence體驗。
相比之下,谷歌的PAC平臺展現了更強的技術整合能力。依托自研TPU芯片與AMD SEV-SNP硬件隔離技術,谷歌構建了從終端到云端的完整安全鏈條。在Pixel 10上,PAC不僅支持Magic Cue的上下文感知功能,還顯著提升了錄音轉錄的準確性與多語言支持能力。更關鍵的是,谷歌將安全驗證流程透明化——用戶可在系統設置中直接查看PAC調用日志,這種開放態度在行業競爭中頗具優勢。
國內廠商也在加速布局類似技術。OPPO去年推出的安第斯大模型,采用端側輕量模型、端云聯合模型與云端超大模型的三級部署策略。在2025年開發者大會上,OPPO進一步宣布與火山引擎等公有云合作打造私密計算云系統,通過雙向可信認證與全鏈路加密,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的目標。不過,依賴第三方云服務仍存在隱私安全挑戰,這成為國產廠商需要突破的瓶頸。
華為的解決方案則更接近谷歌模式。今年10月發布的HarmonyOS 6中,華為同步推出了HPIC個人智能計算平臺。該平臺在云端構建專屬計算空間,將設備端的隱私保護延伸至云端。當終端算力不足時,系統會自動將任務發送至云端機密計算區,處理完成后立即刪除原始數據。華為強調,整個過程中公司既不存儲也不訪問用戶數據,這種設計與其自研芯片、操作系統與數據中心的整合能力密不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