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深刻影響生產生活方式的當下,各行業對人機協同的探索持續升溫。近日,一部聚焦航空安全領域的學術著作《航空心理學與人工智能》引發關注。該書由學者游旭群撰寫,將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置于航空作業的高科技、高風險環境中,系統探討了二者的融合機制及其對航空安全的推動作用,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
該書立足國家戰略需求,針對航空安全管理中的現實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例如,針對飛行員培養周期長、成本高的痛點,書中提出“核心勝任力、心理勝任力、作風勝任力”三維培養模型;針對人因事故分析中成因界定模糊、演化機制不清晰的問題,設計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事故分析平臺,為行業提供了可操作的技術路徑。
在學科建設層面,著作體現了構建中國航空心理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努力。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航空心理學既屬于哲學社會科學范疇,又服務于產業實踐。該書結合中國航空運行特點與飛行員心理特征,提出“人類經驗直覺+AI計算分析”的雙驅動認知模型,并將高原機場、復雜氣象等國內典型場景納入研究,既立足本土需求,也為國際同行提供了參考。
研究方法上,該書突破傳統范式,以系統思維整合人機優勢。航空安全被定義為“人—機—環—社”多要素動態耦合的系統工程,而非單一技術或心理問題。書中通過多源數據融合實現飛行環境與任務狀態的精準評估,同時利用人類飛行經驗與直覺補全AI在非預期場景應對中的認知缺口,形成人機協同的認知模式。
在應用場景拓展方面,著作提出了多項創新方案。例如,在飛行員選拔中構建多模態數據融合的智能評估體系,結合生理數據與虛擬仿真行為表現,利用深度學習技術精準評估認知特質;在訓練環節搭建AI輔助的個性化框架,通過動態模擬假想敵實時調整訓練難度,提升訓練效率。
這部著作不僅為航空領域的人機協同與產業升級提供了心理學視角的解決方案,更在學科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其研究范式與應用思路為跨學科領域提供了新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