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兩家備受矚目的美國機器人企業正迎來截然不同的命運轉折。一邊是Figure AI攜第三代機器人F.03高調登場,另一邊則是馬斯克旗下Optimus因靈巧手設計難題被迫縮減量產計劃。作為美國機器人領域最受關注的兩大玩家,它們在第三代產品上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
Figure AI此次亮出的"武器庫"堪稱豪華:10億美元新融資、全球領先的Helix機器人大腦、年產能1.2萬臺的BotQ自建工廠,以及全面升級的F.03機器人。公司創始人布雷德·阿德科克更放言,這款產品已具備規模化生產條件,堪稱當前全球最強機器人。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特斯拉Optimus V3仍在"完美主義"的泥潭中掙扎,靈巧手設計缺陷導致量產計劃一再推遲。
F.03的升級堪稱全方位革新。硬件層面,執行器速度提升至前代的2倍,扭矩密度顯著提高,內部結構更緊湊,重量減輕9%。感知系統實現質的飛躍:新型攝像架構使幀率翻倍、延遲降至1/4,單個攝像頭視野擴大60%,體積卻更小巧。靈巧手設計尤為亮眼,每只手掌嵌入廣角攝像頭,即使頭部主攝像頭被遮擋,仍能通過Helix系統實現實時自適應控制。自研觸覺傳感器可感知3克級壓力,精準識別不同物體。
這款機器人還展現出強烈的家庭場景野心。外觀采用多密度泡棉與柔性織物外殼,減少家庭環境中的碰撞沖擊。腳部配備無線感應充電功能,電池峰值模式下可連續工作5小時,價格較前代降低78%,且具備1米跌落抗沖擊能力。公司透露,未來四年將實現10萬臺量產目標,通過減少零部件數量、采用壓鑄等新工藝、自研關鍵模塊等方式控制成本。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Figure與特斯拉展現出根本性分歧。特斯拉延續汽車業務的成功邏輯:硬件先行,成本制勝。馬斯克認為,憑借特斯拉在制造、供應鏈、AI芯片和電池領域的優勢,快速生產足夠便宜的"身體"就能占領市場。而Figure選擇AI定義一切的道路,今年與OpenAI解綁后自研Helix端到端模型,堅信只要"大腦"足夠聰明,"身體"問題終將解決。
這種差異在靈巧手設計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特斯拉Optimus因無法制造出足夠靈活的機械手而暫停生產,積壓大量無手機體。Figure則采用視覺-觸覺融合方案,通過手掌內攝像頭與觸覺傳感器的配合,實現對脆弱物體的精細操作。雖然這種"感知彌補機械"的方案并不完美,但已能完成收拾桌面、疊衣服等家務任務。
Figure的成功突圍得益于三大戰略選擇:構建數據飛輪與模型優勢,Helix模型通過新增數據即可實現技能迭代;實施垂直整合供應鏈,自研驅動、電池等關鍵模塊;堅定走B端C端通吃路線,宣傳片中展示的酒店接待場景與家庭應用形成互補。與資產管理公司Brookfield的合作,更為其提供了大量訓練場地和潛在訂單。
這種分化折射出垂類公司與綜合型企業的本質差異。作為典型垂類公司,Figure可以全身心投入研發與量產,通過快速迭代優化產品。而特斯拉等綜合型企業需要考慮投入產出比,機器人業務長期虧損可能影響整體財報。這種差異導致前者在具身智能賽道上跑得更快,但后者在資金流、供應鏈掌控和售后體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歷史上,智能手機、云服務器等技術都是先由初創企業打磨概念,再由大公司通過規模化執行實現普及。具身智能領域可能延續這種模式:初創企業提供樣機與創新路徑,大公司則在關鍵節點通過規模與速度推動量產。無論哪種路徑,最終勝負取決于能否構建持續的數據閉環、可靠的供應鏈和可持續的商業化服務能力。
在這場萬億美元競賽中,Figure的領先只是開場哨。硬件量產、軟件泛化、安全標準等核心難題仍有待破解。馬斯克與阿德科克的分野,本質上是制造業勝利與AI算法勝利的路徑之爭。在答案揭曉前,整個行業將繼續保持理性與激情并存的獨特節奏。當機器人真正像家電一樣融入日常生活,這場革命才算到達終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