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行業正迎來業績兌現的關鍵節點,頭部企業百利天恒憑借戰略轉型與核心產品突破,成為市場焦點。其創始人朱義憑借72.22%的股權占比,在股價攀升至歷史高位后,個人身家突破千億元,登頂四川首富寶座。然而,這家從仿制藥起家的藥企,在向跨國制藥巨頭(MNC)邁進的征程中,仍面臨資金壓力與全球競爭的雙重考驗。
百利天恒的前身可追溯至1996年成立的百利藥業,初期以化學仿制藥和中成藥研發為主。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其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顆粒(新博林)銷售額突破億元,助力企業成為西南地區仿制藥領域龍頭。但創始人朱義敏銳意識到,缺乏技術壁壘的仿制藥業務終將陷入紅海競爭,遂于2010年啟動向創新藥研發的全面轉型。
轉型初期,百利天恒選擇押注當時尚屬前沿的雙特異性抗體偶聯藥物(雙抗ADC)領域。2014年,企業在美國西雅圖設立研發中心,聚焦雙抗ADC技術攻關。這一決策在當時堪稱冒險——行業連單抗ADC技術都未完全成熟,而雙抗ADC的研發難度呈指數級增長。2021年,公司核心產品BL-B01D1(后命名為iza-bren)進入臨床試驗后,數億元融資資金迅速耗盡,資金鏈瀕臨斷裂。所幸試驗數據超預期,為企業贏得續命資金。
轉機出現在2023年。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BL-B01D1的臨床數據引發全球關注,8家全球前20大藥企主動尋求合作,最終百時美施貴寶(BMS)以84億美元(含潛在里程碑付款)引進該產品,創下國產ADC新藥預付款紀錄。這筆交易不僅驗證了企業的技術實力,更推動其股價在科創板上市后兩年半內暴漲14倍,市值一度突破1500億元。
資本市場的追捧在2025年9月達到新高度。百利天恒完成37.64億元定向增發,中歐基金、易方達基金等頭部機構踴躍參與,葛蘭、趙蓓等明星基金經理現身認購名單。此次融資背后,是市場對其成為MNC的強烈預期。但現實挑戰同樣嚴峻:要躋身全球醫藥巨頭行列,企業需構建覆蓋研發、生產、商業化的全球網絡,而當前其資金儲備與跨國藥企仍存在差距。
財務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百利天恒營收20.66億元,同比下降63.52%,凈利潤虧損4.95億元。盡管第三季度單季營收同比暴增1625.08%至18.95億元,凈利潤達6.23億元,但整體業績波動反映出創新藥企業“燒錢”研發的普遍困境。為補充資金,企業在A股定增后迅速推進港股上市計劃,顯示對資金需求的迫切性。
全球競爭格局方面,百利天恒需直面多重壓力。在ADC領域,第一三共與阿斯利康的Enhertu已占據主導地位;小細胞肺癌(SCLC)治療賽道,安進的Tarlatamab等雙抗療法展現強勁潛力。更嚴峻的是,輝瑞、羅氏等跨國藥企近年收縮研發管線,可能導致未來BD合作窗口收窄、談判條件趨嚴。國內市場同樣內卷激烈,HER2、TROP2等熱門靶點的ADC候選藥物中,中國管線占比分別高達63.6%、76.5%和85.7%。
面對資金與競爭的雙重夾擊,百利天恒的MNC之路充滿變數。其核心產品iza-bren雖已打開國際市場,但后續研發管線能否持續產出爆款、全球商業化網絡能否高效落地,仍是未知數。這場從仿制藥到創新藥的跨越,既需要技術突破的銳氣,更考驗企業平衡短期生存與長期戰略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