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即將于北京時間10月31日23時44分發射升空,執行此次任務的航天員乘組由指令長張陸、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和載荷專家張洪章組成。這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后的第六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第三十七次飛行任務。此次任務中,航天員們將與神舟二十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并在空間站駐留約六個月,開展一系列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工作。
指令長張陸曾執行過神舟十五號任務,此次是他第二次進入太空。他表示,自上次任務結束后,自己始終以"學生"的心態投入高強度訓練,尤其針對空間站新增實驗項目進行了深入研究。作為70后航天員,張陸認為自己的經驗優勢與兩位年輕隊友的活力形成互補,特別是90后的武飛在理論操作方面表現突出,80后的張洪章則能在專業領域提供堅實支持。這種跨代組合讓他對完成任務充滿信心。
1993年出生的武飛是我國執行任務最年輕的航天員,此前曾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從事飛行器環境試驗工作。從地面工程師轉型為航天員的過程中,他通過科學訓練逐步提升體能水平,并系統掌握了熱學、力學、空間材料學等多學科知識。武飛透露,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他的主要職責包括空間站平臺維護、設備維修升級以及站務管理,確保國家太空實驗室穩定運行。
載荷專家張洪章原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新能源新材料研究。2018年我國首次從科研人員中選拔載荷專家時,他立即報名并成功入選。張洪章表示,空間站里的每個實驗項目都凝聚著地面科研人員的心血,能夠在太空開展這些研究既是難得機遇,更是沉甸甸的責任。他主要負責航天醫學、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的實驗操作與數據采集分析工作。
本次任務期間,航天員乘組將開展27項科學實驗,重點研究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等領域的關鍵問題。其中,首次實施的國內嚙齒類哺乳動物空間實驗將觀察4只小鼠在失重環境下的行為模式變化,為長期太空駐留提供生物醫學依據。還將開展空間環境下遺傳密碼起源研究,探索分子手性與重力環境的關系。
在技術驗證方面,新上行艙外航天服在熱舒適性、人機界面等方面進行了優化改進。目前空間站已有1套艙外服完成超過20次使用,科研人員通過在軌延壽技術驗證了健康監測評估模型的有效性。后續任務中,航天員還將安裝空間碎片防護裝置,進行艙外載荷設備安裝與回收等操作。
根據國際合作計劃,我國將于明年安排巴基斯坦航天員執行短期飛行任務。目前巴方航天員選拔工作已完成初選,復選和定選將在中國進行。第四批航天員隊伍中的2名港澳航天員已完成基礎訓練,正在開展專業技術訓練。這些舉措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通過開放合作推動人類太空探索事業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