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發起的“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評選活動日前揭曉最終結果。該評選聚焦近五年內完成且產生全球性影響的重大工程科技突破,經過國際專家推薦、公眾意見征集及多輪評審,從全球范圍內遴選出十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新成果。
入選項目涵蓋航天探索、資源開發、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等多個領域。其中,“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完成火星巖石樣本采集任務,為地外生命研究提供關鍵證據;“歐幾里得”空間望遠鏡通過高精度觀測,深化了人類對暗物質與暗能量的認知;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實現萬米級海底作業,推動深海資源勘探技術邁向新高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與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則分別在跨流域調水與生態治理領域樹立典范。
在人工智能領域,兩項成果引發廣泛關注。Blackwell GPU架構憑借其創新的并行計算設計,將人工智能訓練效率提升數倍,成為支撐萬億參數大模型運行的核心基礎設施。該架構通過超高規模集成技術,顯著降低算力能耗,為AI技術規模化應用奠定基礎。另一項突破性成果DeepSeek開源大語言模型,通過開放協作模式與算法優化,推動AI技術向醫療、教育、制造等垂直領域深度滲透,加速全球產業智能化進程。
材料科學領域同樣取得重大進展。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實現強度與韌性的雙重突破,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抗體偶聯藥物通過精準靶向技術,為癌癥治療提供新型解決方案。人形機器人技術完成從實驗室到工業場景的跨越,在復雜環境作業中展現高適應性。
評審委員會指出,本次入選項目體現了工程科技在技術融合與系統創新方面的顯著成就。例如,Blackwell架構與DeepSeek模型的協同發展,展現了硬件支撐與算法優化的雙向驅動效應;南水北調工程與沙漠治理項目的實施,則凸顯了大型基礎設施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價值。
據分析,十大工程成就不僅代表當前科技前沿水平,更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催生新產業形態。以AI領域為例,GPU架構升級與大模型開源共同構建技術生態,帶動芯片制造、云計算、行業應用等產業鏈環節協同發展。官方聲明強調,這些成果為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等全球挑戰提供了創新路徑,持續推動人類社會向可持續方向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