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本身不會創造新的需求,但能讓現有需求得到更高效的滿足。”在近期一場媒體交流會上,vivo副總裁、OS產品負責人兼AI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這樣闡述他對AI技術的理解。他透露,vivo正以“有溫度的技術”為目標,在AI與手機融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在剛剛結束的vivo開發者大會上,這家終端廠商首次系統披露了其在AI領域的戰略布局。從端側模型研發到智能體生態建設,從跨平臺合作到系統AI化設計,vivo展示了作為手機制造商在AI時代的獨特思考。核心管理層周圍、關巖冰、黃梓勛等人,就技術路徑選擇、產業協同模式等議題與媒體進行了深入交流。
戰略重心從云端向端側的轉移,成為vivo AI發展的關鍵轉折點。“我們不做通用AI,而是專注個人智能。”周圍明確表示,自2024年起,公司已將資源集中投入端側模型開發。這一決策源于對實用性的深刻考量——2023年嘗試部署的13B、7B模型因占用內存過大(最高達3.5GB)嚴重影響手機性能,而新推出的3B模型不僅將內存占用降至2GB,其推理能力更超越前代7B模型,在多項測試中甚至優于8B模型。
“現在的3B模型比過去10B的更強,甚至超過了2023年千億參數模型的水平。”周圍強調,端側部署的核心優勢在于實時響應、數據隱私和個性化服務。但技術實現面臨重大挑戰:不同手機芯片架構(如MTK與高通NPU)的指令集差異,要求模型進行深度算子適配。為此,vivo自2017年成立AI研究院以來,已組建數十人專家團隊專注算子優化,為2024年實現18項端側AI功能(包括離線語音識別、圖像處理等)奠定基礎。
在智能體生態構建方面,vivo正從“功能調用”向“意圖識別”演進。AI產品總經理關巖冰坦言,當前發展受制于“跨應用權限”和“行業標準缺失”兩大瓶頸。“目前我們只能實現廠商自有功能,如調節亮度、連接Wi-Fi,跨應用操作仍需與互聯網企業協商安全標準。”盡管如此,vivo已與多家頭部廠商展開合作,預計未來一個月內將上線一批Agent功能,重點解決UI自動識別、任務自動執行等用戶痛點。
“我們不認為Agent會完全取代傳統業務。”關巖冰強調,vivo主張通過“共建”模式推動生態發展。這種思路在OS設計層面得到體現——AI OS產品總監黃梓勛提出“無感化AI”理念,要求AI能力自然融入用戶操作流程,而非通過額外指令觸發。“不是教用戶使用AI手機,而是在其任務流中預判需求并自動完成。”
在跨平臺互聯領域,vivo近期推出的與蘋果系統互通功能引發行業關注。周圍表示,此舉旨在服務“雙持用戶”的實際需求。“我們尊重蘋果的態度,如果對方愿意開放互傳,我們將全力配合;如果拒絕,我們也會調整服務。”他強調,vivo不將此作為競爭手段,而是追求不同設備組合下的體驗一致性。
面對AI手機的發展方向,周圍總結認為,手機廠商的核心價值在于“理解用戶”,并在授權范圍內將個人特征賦能第三方服務,從而提升整個智能生態的效率。2025年的vivo,正以端側AI為支點,推動“個人智能”的系統性變革。從3B模型的技術突破到智能體生態的開放合作,從系統設計的無感化到跨平臺協作的審慎推進,這家終端廠商展現的不僅是技術路線圖,更是對未來人機交互的深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