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擴張,銷量屢創新高,但安全議題始終是公眾關注的焦點。過去,電池故障常被視為起火事故的“頭號嫌疑人”,然而隨著技術迭代,安全隱患正悄然向其他環節擴散。

10月5日,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一停車場內,一輛阿維塔06突然起火,火勢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殃及周邊多輛汽車,造成不同程度損毀。事件經社交媒體傳播后,輿論迅速聚焦,電池安全問題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針對網絡質疑,阿維塔官方于10月9日發布聲明,明確指出起火點位于副駕駛座椅位置。根據當地相關部門初步調查,火災發生時電池包電壓、溫度、氣壓均處于正常范圍,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及高壓電控系統未出現故障,排除電池相關因素。目前,相關部門正對其他潛在起火原因展開深入排查。
阿維塔方面同時表示,事件發生后,企業團隊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協助用戶處理后續事宜,并主動向消防部門提供完整車輛數據,全力配合火情調查。企業承諾將持續跟進,最大限度減少用戶財產損失。
這一事件打破了公眾對新能源汽車起火的固有認知。以往,電池熱失控常被視為“萬能解釋”,但此次調查顯示,火災誘因可能遠比想象中復雜。相比之下,燃油車自燃原因多集中于線路老化或油路泄漏,公眾對此已形成穩定預期,相關檢測流程也較為成熟。例如,高車齡燃油車保養時會重點檢查電路與油路,以預防安全隱患。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國已構建起嚴格的電池安全標準。2025年3月,工信部發布新規,將電池“不起火、不爆炸”從推薦性要求升級為強制性標準,計劃于2026年7月正式實施。盡管標準尚未全面落地,但部分頭部企業已提前采用更高安全標準。以阿維塔為例,其電池通過了火燒、針刺與底部撞擊三項嚴苛測試,均未出現熱失控、起火或爆炸現象。
排除電池因素后,車內細節隱患逐漸浮出水面。夏季高溫環境下,車內溫度可超70℃,打火機、含酒精香薰等易燃物品極易爆炸或融化,接觸座椅等可燃物后可能引發火災。礦泉水瓶、眼鏡等透明物品在陽光下可能形成“凸透鏡”效應,焦點溫度超100℃,若落在易燃物上,可能緩慢引燃。

為有效預防火災,高溫天氣停車時應選擇陰涼通風處,避免長時間暴曬;車內勿放置香水、打火機、罐裝噴霧等易燃物;定期檢查車輛電路系統,尤其是改裝線路,從源頭降低風險。
當前,新能源汽車安全防護正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車企通過應用高穩定性固態電池材料、智能熱管理系統,實時監測電池溫度、電壓等關鍵參數,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啟動降溫或斷電措施,阻斷自燃風險。同時,市監總局建立了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火災調查機制,要求企業事故后48小時內上報信息,保持火災現場狀態,通過數據預分析、現場勘察與物證采集,精準定位起火點及致因。
安全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基石,不僅關乎企業聲譽,更直接影響用戶信任。隨著電池技術日益成熟,安全防護重心正從電池本身轉向使用環節,覆蓋從生產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涵蓋從電池到車內的每個細節。
















